深浅模式
提出对策
字数: 0 字 时长: 0 分钟
一、对策找取
1、寻找材料直接对策:从材料中寻找作答要点,是最基础的手段,同时也是提出对策题型作答的基础方法,也属于归纳概括的一种,本篇重点讲解原因推对策。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汇,比如“建议、思路、方案、措施、需要、必须”等,这些是比较简单的关键词。
2、原因问题推出对策:
(1)材料中叙述某个案例出现问题,都是会有原因。所有原因都可以产生对策。
比如
:。由停车位少这一原因推导出要。所以在书写对策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问题产生的原因,由此推出对策。
(2)针对问题所提出对策,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是较为常规的方式,。
比如
:。那么,解决的措施就很多,。因此,问题推出对策就是考查同学对策的知识储备。
3、经验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拿来做借鉴;在有些材料中还会出现专家或人物的观点、政策文件等比较权威性的叙述,也应重点关注,这些都是对策最直接的来源。
比如
:题干问Z市K区,材料给的是N市。
二、答案表述
1、只概括对策:
2、需要概括问题和对策:
- (1)第一种答案表述(先写问题再写对策):第一段:”问题:“ + 序号 + 总括句 + 问题的具体内容。第二段:”对策:“ + 序号 + 总括句 + 对策的具体内容。。
例如
:问题:1.科研与产业脱节。科研人员缺少市....2.评价激励不足。科研评价体...。对策:1.促进科研产业对接。引入第....2.优化评价激励机...。
- (2)第二种答案表述(问题与对策一一对应):序号 + ”问题:“ + 问题的具体内容 + ”对策:“ + 对策的具体内容。。
例如
: 一、问题:行政服务中心缺少导办、代办....。对策:增设导办、代办服...。
- (1)第一种答案表述(先写问题再写对策):第一段:”问题:“ + 序号 + 总括句 + 问题的具体内容。第二段:”对策:“ + 序号 + 总括句 + 对策的具体内容。。
3、书写要点:此种题型作答的要点切忌复杂。要根据题干要求来答题,比如题干要求“针对此种现象,提出对策“,那么答题的重点就应放在提出对策上,而不应该花太多笔墨在找原因上,直接简单的“主体+手段+目的"。
三、对策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提出的对策一定是题目指定的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一定是题目提出的所有问题,而不是部分问题。要达到“有针对性”这一要求,需要做到。
对策源于材料。常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万能对策”是在考试之前事先准备、背诵过的,几乎可以用在所有提出对策题中。这种对策看似是在解决题目的问题,但并没有考虑到题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也完全没有结合给定资料,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很明显缺少针对性。
四、对策的可行性
【例】一记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某地一黑加工点的情况,在处理黑加工点这一问题时,发现涉及到了工商、食药监、农委、公安等多个部门,出现了“好事人人管,坏事人人管不了”的现象。
问:材料中反应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可行性。
问:材料中反应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可行性。
关于这道题,感觉比较简单,所以便直接提出对策:。那么当你提出这样的对策的时候,你就已经落入出题人的圈套中去了。
在题目中明确提出了一点要求,就是所提措施具体,,那么你试想一下,你是政府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那么你提出完善相关法律这样的措施可以吗?立法是人大的权利,所以你提出完善相关法律的措施很明显是不符合你的身份的。
什么是可行性:
- (1):就上面的例子,在做题时要看清楚你的身份是什么,然后再思考你这个身份拥有的权利是什么,根据这些你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考试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你的身份是可以直接提出对策的,就比如刚才的例子,你可以直接提出加强监管,明确权责范围,这样的对策是符合你的身份的。另一种你的身份不能直接提出对策,比如你想要完善相关法律,那么你可以在写对策时直接写建议人大及相关立法部门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这样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 (2):就是要符合我们日常生活情况的,说白了就是提出的对策是能够实现的,就好比刚才的例子,出现那些问题你直接写加强监管,明确权责范围即可,你如果让将涉及到的所有部门的领导全部写检讨,主动去承担责任,那么显然是不可行的。
- (3):即对策要在经济上具备可以实施的条件。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五、重视审题
1、审问题:?
例:
- ①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 ②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所暴露的问题?
- ③请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 ④请谈谈如何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
- 这四种展示中哪一种需要概括问题呢?
- 第一种展示中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
不需要概括问题
); - 第二种展示中题干中运用了“暴露”一词,却没有明确“暴露”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概括问题
); - 第三种展示中题干明确要求了针对材料的问题提出对策,然而问题是什么呢?(
需要概括问题
); - 第四种展示中没有涉及问题,而是直接要求建议(
不需要概括问题
)。 总结
:题干已经明确了问题的,则不需要概括问题;反之,题干中判断不出问题的,则需要概括问题。
2、审身份:对策题目的身份对于题目作答来说具有限定作用,所以在审题时一定要明确题目的身份是什么。
例:
- ①请谈一谈如何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
- 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 ③作为一名乡村支教人员,请谈谈如何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的问题?
- 这三种展示中。
- 第一种没有明确身份,则在答题时默认的是政府身份;
- 第二种展示中明确了身份,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实本质上也是政府的身份;
- 第三种展示中身份是乡村支教人员,明确限定了身份。
总结
:对策题目的身份本质上分为政府身份和非政府身份。
六、积累常见对策
1、缺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政府提供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招商引资;加强政企合作,拓宽资金来源;鼓励居民自筹,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做好资金公开;加强税收减免,提供低息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号召社会捐款。
2、思想问题:
- (1)加强宣传引导
(群众层面)
。通过线上三微一端,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自媒体;线下通过讲座,公示栏,广播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居民XXX意识。 - (2)加强宣传教育
(干部层面)
。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1)加强宣传引导
3、社会乱象:
- (1)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明察暗访相结合,加强常态化巡视;通过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不文明或违法问题及时曝光;建立居民意见反馈机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建言献策;加强社会监督。
- (2)加大执法力度。成立联合执法工作组;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执法;停业整顿、发布通告,提高违法成本。
- (3)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社会乱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4、不作为:
- (1)完善考核机制。坚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倒逼干部积极作为。
- (2)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明确权责,对违规行为进行行政、民事或刑事处罚。
5、没有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细化相关法律细则,进行专项立法;提供清晰法律界定,保障相关权益;公正司法审判,强化执法力度,推进普法工作;柔性执法,提升群众法律意识,提高违法成本;杜绝违法行为。
6、缺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人才,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健全联合培训机制;引进人才,出台政策倾斜吸引人才,打通人才晋升渠道。发布人才激励计划,让基层留住人才;
7、从业者问题:
- (1)组织专业培训: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学习、经验分享等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 (2)注重职工关怀:改善办公和居住环境,完善轮班和休假制度,为职工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8、产业发展问题:
- (1)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培训,为新农村产业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 (2)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业的质量和附加值。
- (3)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系统,为新农村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支持,指导农民合理生产,科学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9、资源配置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情况,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0、就业问题:
- (1)出台就业促进政策:政府可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如提供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同时支持创业创新。
- (2)加强职业培训: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技能提升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 (3)推动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形式,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 (4)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平台,方便劳动者获取各类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业困难。
七、随笔练习
在资料“6-7”中,小黄和小丽的“苦恼”反映了基层管理工作面临的某种困境。请指出这种“困境”并提出改变这种困境的建议。(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建议合理、可行,针对性强。字数不超过500字。
审题:概括问题和对策题,找消极词和动词;要求500字,20分
第1段:南方某城市环保志愿者小黄觉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苦恼中,他和其他志愿者每个月都会上门向小区居民发放垃圾袋并现场进行分类投放指导。“有指导的时候,分类效果明显就好,但往往过一段时间,乱丢混丢的又多起来。”
第1段概括
困境:民众自觉性差,责任意识差。对策:制定奖惩机制、派指定相关人员上门指导等等
第2段:厨余垃圾处理是道中国特色的垃圾难题。环保志愿者黄小山说,中国菜中汤汤水水的厨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2/3,其中的有机物会使其变臭,而且会污染垃圾中的可回收物。为分出厨余垃圾,试点城市鼓励居民家庭把垃圾分干湿两类。可是即便只分出湿垃圾,准确投放率也仅有30%左右。小黄看过一则简报,其中提到呼和浩特年降雨量400毫米,年蒸发量却可达2000毫米,湿垃圾没等处理就干了。“唉,可惜我们不是呼和浩特啊!”
第2段概括
政府只鼓励不够,没用,民众根本不执行。困境:民众自觉性差,责任意识差
第3段:小黄的母亲从老家来暂住,把家里阳台上一半的空间都堆放了废纸箱和废油瓶。“前段时间攒了一箱矿泉水瓶才卖1块多钱,卖废品现在太不划算,价格低还占地儿!”
第3段概括
困境:回收价格低,可回收垃圾被随意弃置,不愿意参与废品回收。对策:提高废品回收价格等等
第4段:据估算,目前我国每年再生资源回收量有1.6亿吨,其中约8000万吨来源于生活垃圾,而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5亿吨,生活垃圾的资源回收率达到30%以上。这位负责人介绍,而事实上,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废品回收却一直没有被重视。
第4段概括
政府应重视废品回收行业
第5段:小黄认为,居民把家中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卖掉,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目前可回收物的价格较低,而又常常不能马上处理、居民无处存放,这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由于干湿分类没有做好,被弃置的垃圾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被湿垃圾污染了,若再进行人工分类分拣,成本很高。
第5段概括
困境:回收价格低,民众积极性低,不愿意参与废品回收
第6段:邻居张大妈刚刚把垃圾分类丢好,就看到收集垃圾的环卫工人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箱垃圾混倒进运输车。“分好了又被混运,以后也没有分的动力了。”她说。
第6段概括
困境:环卫工人垃圾分类操作不当,垃圾车也有可能不是分类的。对策:严格监督工作、加强工人培训、规范流程、建立举报渠道等等
第7段: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的投入相对较少,就连投入相对多的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投入也难以满足需求。以广州为例,“如果这样持续3—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不可持续。”小黄感叹,“唉,中国的垃圾分类到底有没有出路啊?”
第7段概括
困境:环保投入政策不可持续。垃圾分类的出路找不到。对策:制度合理政策等等
第1段:大学生小丽来自苏北农村,去年放暑假回家,发现家里跟其他村民一样将地里的秸秆放火烧了,跟父母争吵了起来。
小丽:烧秸秆浪费资源,污染空气,又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你们不知道吗?
母亲:知道啊,县里乡里年年宣传,村里年年广播,怎么不知道呢。
第1段概括
困境:宣传是有了,农民缺少秸秆处理渠道,没起作用。对策:秸秆循环利用、合理利用秸秆等等
第2段:小丽:那你们为什么明知故犯?
父亲:你这孩子,说的轻巧,不烧,你能怎么办?每年农忙忙死人,哪有时间来捯饬那么多的秸秆?
第3段:小丽:不是说企业要回收秸秆么?
母亲:那都是广播里说说的,到现在也没有人来回收过。我们这里不沤沼气,又不养牛,那么多秸秆怎么办?现在搬进楼房住,家家户户也不烧锅灶了,当柴火都没人要。
第3段概括
问题: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企业回收秸秆参与度低。对策:提升秸秆回收企业的参与度等等
第4段:小丽:政府不是有专门补贴,用于秸秆加工还田么?
父亲:要粉碎,买腐化剂,请人帮工,一亩地只补贴10元钱,够么?
小丽沉默了,她感到很苦恼,在博客中写到:看来光埋怨农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焚烧秸秆是农民多年的习惯做法,省事省力又省心,一时很难改掉。随着PM2.5环境监测的升级,焚烧对空气负面影响日益显著,田间秸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第4段概括
困境:政府投入补贴力度不足。对策:加大投入力度等等
【组织答案:】困境:1.居民垃圾分类自觉性差,准确投放率低。2.回收价格低,可回收垃圾被随意弃置。3.环卫工人混运垃圾。4.政府投入补贴力度不足。5.农民缺少秸秆处理渠道,习惯难改。6.企业参与度低,不回收秸秆。
建议:1.培养市民垃圾分类自觉性,提升投放准确率。制定奖惩机制,给予主动分类、准确投放者以奖励,惩戒违规投放行为。2.重视废品回收。提供补贴,提高废品回收价格;在小区普及废品站,及时回收。3.严格垃圾运输工作。加强对环卫工人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建立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监督。4.推进秸秆循环利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升秸秆回收企业的参与度;发展养殖业、普及沼气设施,合理利用秸秆;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秸秆还田补贴标准。
【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宏观上分成了“困境”和“建议”两个要素。在“困境”内部,又从“市民自觉性”“废品回收”“环卫工人”“政府投入补贴”“秸秆处理渠道”“企业参与度”等不同的话题进行了分条撰写。各条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在“建议”内部,又从“市民自觉性”“废品回收”“垃圾运输”“秸秆循环利用”等不同的话题进行了分条撰写。各条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