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范文欣赏

社会民生

人民日报:以智能平台打造养老共同体 

老人只需在智能设备上按一个键或说一句话,社区志愿者便会上门提供帮助;穿戴式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心率、血压等体征数据,自动预警健康异常状况;智能屏幕连接老年大学线上课堂,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里社区,数字化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的强大合力。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益重要且紧迫,需要解决好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把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老龄事业发展,以智能平台打造社会养老共同体,有利于集成全社会养老资源,形成权责分工明确、信息共享互通、服务有序衔接的养老服务供给网络。

总领段(1~2):①举例论证,举例:穿戴式设备、智能屏幕等数字化平台,引出下文。②总论点:把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老龄事业发展,有利于集成全社会养老资源,形成权责分工明确、信息共享互通、服务有序衔接的养老服务供给网络过渡段:引用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充分发挥智能平台 “信息整合”功能,打通养老信息平台。一方面,将多元养老服务嵌入到智能平台,提供 “一键式” 菜单化定制服务,方便养老服务供需快速对接。比如,开发拟人化操控系统,融合影像娱乐、老年大学课程等线上资源,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穿戴式设备识别异常的健康数据,为家庭医生在线或上门诊疗服务提供指引;等等。另一方面,为老年家庭提供最易于使用的适老化智能服务终端。通过语音识别、简单的点触操作建立起适宜于老年人的人机交互模式,就能提升老年用户操作便捷性。

论点1:充分发挥智能平台 “信息整合” 功能,打通养老信息平台。举例论证,举多个智能平台的例子,强调要提供一键式菜单化定制服务,方便养老服务。举措:a.将多元养老服务嵌入到智能平台。b.为老年家庭提供最易于使用的适老化智能服务终端。

充分发挥智能平台 “资源整合”功能,解决养老资源错配问题。一方面,智能平台可以通过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实现不同主体间养老资源共享、分工责任明晰、服务流程优化,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与服务效能。另一方面,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数字平台运营管理,纵向对接政府行政部门,横向联结区域内养老院、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相关机构,按需调配家庭医生、护工、志愿者、灵活劳动者等资源为辖区内老年家庭服务,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错配造成的浪费。

论点2:充分发挥智能平台“资源整合”功能,解决养老资源错配问题。①论述论点,强调要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分配养老资源。②举措:a.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b.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

以智能平台建设社会养老共同体,有助于实现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融合发展。尽管当前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家庭始终是我国养老的主体。以开放式智能养老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社会资源嵌入万千家庭中,强化家庭赡养功能,能实现养老服务的高效共享共用,促进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协调融合。形成以老年家庭为中心,以智能平台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养老服务格局,有助于探索出一条中国式智慧养老新路径。

论点3:以智能平台建设社会养老共同体,有助于实现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融合发展。①论述论点,指出家庭始终是我国养老的主体。②举措:以开放式智能养老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社会资源。

借力智能平台,打造社会养老共同体,推动多元主体的高效协同和有机衔接,必将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养老需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利条件。

结尾:深化主题,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要借力智能平台,打造社会养老共同体。

调查研究

人民日报: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要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本职工作做实做好。

首段:①引用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②提出总论点: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本职工作做实做好。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越是形势多变、情况复杂,越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过渡段:①重要性:调查研究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②指明当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再次强调重要性。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能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调查研究中,要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让他们打开话匣子,反映真实情况。踏踏实实沉下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掌握真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论点1: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论述论点,强调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举措:a.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b.踏踏实实沉下去,倾听基层千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调查研究,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葆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在直面问题中找到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

论点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①论述论点,强调要直面问题,不回避问题。②举措:a.有直面问题的勇气。b.总结经验、研究问题。c.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d.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如走访、蹲点、开调查会等。这些传统调研方法感受直接、体会深刻,应继续坚持。同时,也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积极使用网络调查、大数据调查等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调研效率和质量。把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结合起来,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现实情况的把握才会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

论点3:不断创新方式方法。①论述论点,强调既要坚持传统,也要顺应潮流。②举措:a.坚持传统调研方法。b.积极使用网络调查、大数据调查等新的手段和方法。c.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

一切正确的决策都在调查研究之后。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新征程上,继续用好这个传家宝,将调查研究制度化、经常化,贯穿于决策全过程,定能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科学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结尾:①总结全文,强调重要性。②回扣主题,展望未来:将调查研究制度化、经常化,贯穿于决策全过程。

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

以 “弘扬非遗文化,做新时代传承人” 作为开学典礼的主题;开展击鼓明志、趣味灯谜、体验活字印刷术等活动欢迎孩子们回归校园......新学期伊始,不少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对青少年而言,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首段:①引用事例,交代背景,点明主题,引出下文。②引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观点。③总论点: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断创新。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让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并有效形成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合力,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题中之义。

过渡段:①指出当前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不断创新。②提出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引出下文。

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停留于文字、图片上的记录,更是历经岁月变迁后生动鲜活的文明传递,饱含时代赋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正因如此,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语文化。一份精心设计的节日作业,一次博物馆里的现场教学,一场故居旧址的实地考察,都能帮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激发他们文化传承的自觉。

论点1: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①论述论点,强调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时代赋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②举措:a.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b.帮助青少年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运用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形式,创制新的育人场景,将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中,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的新趋势。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古籍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也让传统文化之美直抵人心。未来,继续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打造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特点的文化产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论点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①论述论点,强调要运用现代技术。②举措:a.创制新的育人场景。b.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汇聚各方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机衔接,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探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活力。

论点3: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①举措:a.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b.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c.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

结尾: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区域协调发展

人民日报: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北京东六环地下41 米,国内在建最长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将有力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长三角示范区 “智慧大脑” 上线,打通18 条数据链路,汇聚242项数据资源,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政府跨域协同治理更有效;银兰高铁开通后,带动两地游客数量猛增,沿线各地枸杞、大枣、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口碑远扬……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协调发展的工笔画由点及面,正连缀成一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壮阔画卷。

首段:①举例引入:北京东六环、京津冀、长三角、银兰高铁。②背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也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在此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坚持全国一盘棋,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能更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过渡段:①引用总书记的话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②总论点:坚持全国一盘棋,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三农” 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二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到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初步测算,未来5至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乡村建设投资需求有近15 万亿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就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论点1:城多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①论述论点,强调三农涉及的行业多,潜力广阔。②策略:a.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b.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新气象。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 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超过全国40%,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全国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日益增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同时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就能为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论点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论述论点,引用数据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新气象。②举措:a.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b.打消区域壁垒。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总书记指出:“ 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

论点3: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①举措: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

协调发展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山东菏泽玫瑰种植基地的鲜花销往北京、青岛;白鹤滩水电站巨量绿电顺着密布的特高压线穿越山河,7 毫秒左右就被闪送到2000公里之外的江浙两省……各地因地制宜,既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又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奏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协奏曲”。迈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就一定能以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结尾:强调协调发展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总结全文,回扣主题。

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以一流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优化营商环境 ”“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为企业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用心用情解决企业“ 急难愁盼”问题。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我们将企业的关心事当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事,不断创新工作措施,为企业纾困解难。在市民服务中心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邀请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群众代表一起畅谈诉求;为方便企业反映问题、监督服务,推出“清风薛城e码监督”工作,扫码即可评价、投诉,形成了企业发展诉求“收集—办理—监督”闭环管理机制。归根结底,优化营商环境要做好换位思考,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改善。好的干部作风,是凝聚力、战斗力,也是发展的推动力。我们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注重培养干部综合素质,通过举办专业干部集训营、“新薛城大讲堂”等方式,提高干部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将党群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围绕高端化工等产业,成立产业链党建联盟,建立议事会制度,帮助企业扩大“朋友圈”。实践证明,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员、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可以实现党的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双促进、双提升。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围绕办事不快、流程不顺等问题,梳理优化调整事项135项,细化部门职责边界清单317项,减少办事环节;设立政务便民服务站,涵盖五大类35项业务,着力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更加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开展“优职能优流程优服务”提升行动,搭建政务服务快车道。一方面,推动审批权限下沉,做到“审批不出镇”;另一方面,推行企业开办“套餐定制·一日办结”,推行“午间不断档·全年不打烊”服务,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新的征程上,我们将

数字政府

人民日报:充分激活政务数据要素潜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也是更好满足公众对政务服务越来越高需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坚持问题导向、技术赋能、创新驱动,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段:①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②总论点: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政府建设,首先要解决好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应用问题。过去,政府各个部门掌握的公共数据,往往只在内部流动,数据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利用不够充分。为提高大数据应用效能,我们着力盘活政务云数据,一方面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企业登记、卫生健康、气象等数据,一些保险机构利用气象数据实现助农减灾和精准理赔;一方面推进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相融合,打造“舒心就医”“保医通”等应用,群众可以“先看病、后付费”,涉及商业保险报销也能做到“零跑腿”。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数据是宝贵资源,充分激活政务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内在价值,实现政务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有助于提高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

论点1:数字政府建设,首先要解决好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应用问题。①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各个部门掌握的公共数据,往往只在内部流动,挖掘不够深入、利用不够充分。②举措:a.推进政务数据共享。b.推进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相融合。

在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注重系统推进政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现实中,一些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遇到“慢、繁、难”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政府各个部门服务协同性不足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数字技术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实现行政执法520个事项、69 类证照证明“ 免提交 ”检查;203 项事项可线上办理,提交材料减少40% 、办事时间缩短 50%;生育、教育、就业等19 个领域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加强系统集成,能够提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便民化服务效能。

论点2:注重系统推进政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①问题:存在慢、繁、难等问题,引出下文,解决问题。②举措:a.以数宇技术再造政务服务流程。b.加强系统集成。

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建设 “城市大脑”,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比如,我们打造“智慧创城” 应用场景,通过汇聚数据、构建算法,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从长远看,推动数字技术和公共服务融合,仍需在普及数字设施、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上下功夫,通过加快推进城市运行 “ 一网统管 ”,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论点3: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意义重大。①举例论证,举城市大脑、智慧创城的例子,论述论点,强调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②举措:a.在普及数字设施、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上下功夫。b.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总书记强调,“ 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新征程上,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整体协同、智能高效、平稳有序,定能实现政府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结尾:引用总书记的讲话,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总结全文,展望未来。

城市治理

人民日报:以数字化助力城市治理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着力打造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于一体的城市智能体,积极探索“数智数治”治理模式,以数字化推动城市治理更精准、服务更高效

创新体制机制,让治理更有力度。我们统筹大数据、网格化、数字城管等,组建市、县、镇三级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形成覆盖全域的联动指挥体系。全市交通运行、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情况在一块大屏幕上实时呈现,能实现多源事件接报、事件全流程实时跟踪、事件办理情况问效等。同时,建立“指挥中心+部门进驻”协调机制,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指挥平台可以下达指令到具体执行部门,迅速处理。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各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情况和动态,更好更快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线上线下一体,让治理更有精度。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也要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我们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整合、挖掘与分析,形成渠道丰富多样、服务普遍覆盖、内容高效精准的数据惠民服务体系;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公共服务。着力构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努力实现群众诉求数据与城市智慧管理数据融合,方能让公共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聚焦便民利民,让治理更有温度。城市治理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我们推出“南通百通”APP,方便老百姓查看官方资讯、查询办事指南、提交诉求互动、办理政务事项、给出服务评价,最大限度“”。围绕企业需求,设立“惠企通”平台,汇聚国家、省、市、县4级惠企政策,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提供“免申即享”和“简申快享”等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把技术能力转化为市民实惠,城市才会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前景广阔。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基层治理

人民日报:用好基层治理的“三种思维”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出,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基层党员干部要用好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精细思维,把基层治理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

以系统思维促党建领治,激发基层治理“强引擎”。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只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强化“统筹”“并重”“兼顾”的系统思维,切实将基层治理的“多条线”收拢聚集到基层党建“一股绳”,基层治理才能“行稳致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不断增强党对基层治理的掌控力、统筹力、推动力,实现资源力量统筹使用、治理工作统筹推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确保党的政策转化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党建+”模式,加快探索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的多元途径,把党组织、党小组有效嵌入到各级基层单位、各个行业、各类领域之中,不断放大党建工作载体“强磁场”效应,以党建引领“一子落”赢得基层治理“满盘棋”。

以底线思维促民生优治,铸牢基层治理“硬底板”。基层治理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来不得丝毫懈怠与闪失。要守牢安全稳定底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全力整治露头隐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构建“最多跑一次”“服务零距离”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做到处置在早、消除在小,避免因“小”失“大”。要加强关爱服务保障。不断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救助帮扶体系,着力配套完善就业、养老、托育、医疗、卫生等基层治理服务措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精细思维促高效善治,锻造基层治理“显微镜”。基层治理涉及领域多、服务对象多。因此,要强化网格赋能。织密织严、建好用好网格这一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最小单元”,激活集帮扶解困、矛盾化解、宣传教育、民意收集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微细胞”。要实现“三治融合”。持续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充分发挥道德规范教化引导作用,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治理的良好局面,让向上向善蔚然成风。要推进减负增效。持续规范基层治理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鲜明导向,以更加高效、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基层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科技助农促振兴

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创环境在一线营造。各地要深刻认识打造优质人才生态、营造一流科创环境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在乡村一线为人才科研创造、成长发展、实现价值营造创新环境。要结合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制定出台具有吸附力的人才政策,打造让科研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的制度环境,构建人才政策“强磁场”。利用本地特有资源谋划发展特色项目,建立农业创新园区、农村电商孵化器,为回乡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表彰在农业科技、农村改革、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增强人才立足乡村、奉献“三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乡村成为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热土

科技人才在一线培育。人才是驱动创新的首要因素,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让基层一线成为培育人才的主战场,不定期选派人才下沉基层,多措并举走访外来人才、返乡大学生、乡土工匠、外出乡贤,让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登上舞台、展示才能。要强化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产学研”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农技推广人才,采取异地研修、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技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企。激活科研团队、专家人才的“孵化”功能,结合乡村需求针对性开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在乡村一线培育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

科学成果在一线转化。乡村是科技人才展现才能、实现价值的大舞台。各地要善于激活人才新动能,引导人才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等,以基础性、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跃升,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聚焦农业产业瓶颈制约,建立集中攻关、联合作战机制,加快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脱节、科技转化率较低等问题。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让更多科技在泥土里扎根,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重要手段。新征程上,让智能科技更好融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

科技创新

人民日报:加强科技创新 开创发展新景象

总书记曾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科技创新是不竭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带来保障。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说走就走、路不再长照进了现实;聊天软件的应用让人们通过手机即可实现“面对面”交流,让远方的亲人不再“遥远”;购物软件的开发,使全国各地的商品通过线上即可实现交易,送货上门,满足了人们的购物需求。科技的创新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生活中实现广泛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注入动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直接体现,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科技创新让“互联网+政府服务”成为可能,各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一网式”办结,提升了工作效率、改进了服务质量,但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政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此情况下须让科技创新与政务服务进一步相互交织,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和民意反馈机制,倒逼政府不断改进、积极有为。相信有了科技的“加持”能让政府服务之路更加顺畅。

加强科技创新,为推动国家繁荣强盛提供支撑。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大国崛起来看,正是因为英国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正是因为美国、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方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外经验证明,科技创新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在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当下,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培养发展新动能,推动国家软硬实力齐手并进。

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谁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就是抓住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关键之举;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成事之要。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创新驱动作为基本战略,永攀科技高峰,方能谱写中国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献礼。

生态文明

人民日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都在坚决地打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但还是带走了许多生命,经济重创、发展受阻。而这次疫情的重要诱因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这使得人类活动为对自然侵蚀“ 埋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璀璨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中就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发生转型而走向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要发展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但也必须克服西方工业发展的弊端。十八大以来,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到中国的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这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我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也该认清自我才能创造生的条件。因此,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落实到人的心中,将信念转化为行动,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诚如总书记所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模式。三代人,五十多年,塞罕坝人将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森林覆盖率达到 80%的林海,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碳、释放氧气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 120 亿元,并且实现了碳汇交易,这标志着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了市场化。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就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以生态、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从生态效益中取得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对自然的保护。

树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参与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河长制 ”是浙江省“ 五水共治”的一项新政,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杭州开发了“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以APP 实现了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社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环境共同治理模式,守住了杭州的“水之美”,真正实现了全民“共治、共享”。只有我们每一“分子”生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来对自己负责、亦对自然负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才能更有力量。

人类发展的历程,从某些角度看来,人类在自然面前占尽了优势,但是究其本质,人类也没资格为所欲为以及过分陶醉于对抗自然的胜利。毕竟“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伤害自然,也意味着毁灭自己。自然是生命之母,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枫桥经验

人民日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是中国社会治理的一张“金名片”

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是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基本途径。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工作,才能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汇集群众智慧,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

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当前,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只有不断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才能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扬光大。要适应时代需求,大胆创新,多在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要提高基层治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挥“火车头”作用,提高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将“线下做”与“线上办”相结合、将“自己做”与“合力做”相结合,让基层社会治理迸发新的生机活力。要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依托网格化管理单元,形成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的基层治理新形态

运用法治思维当前基层社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简单问题,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只有不断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才能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要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引导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改进工作方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由点到面,举一反三,通过化解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永远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前进道路上,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使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行政执法

人民日报:提升行政执法质量 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同基层和百姓联系最紧密,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要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就必须

行政执法要“有力度”,让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无处藏身。从城市管理到劳动权益保障,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到守护“绿水青山”,在这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里,如果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对此,执法监管既要重拳出击,形成对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也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风险,让铤而走险者没有空子可以钻。针对近年来网上出现的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新“套路”,落实严格执法就要聚焦数字时代群众的急难愁盼,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让相关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让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维护。

行政执法要“添温度”,不能与群众实际感受之间有“温差”。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近年来无论是网民点赞的那些“教科书式执法”,还是一些地方交管部门采取的“轻微不罚”,人性化执法在法律尺度中彰显了法治温度。群众的感受往往与执法效果紧密相关,从着力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解决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畸轻畸重、类案不同罚等问题,到防止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执法扰民问题的发生,最大程度为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聚焦什么、解决什么,才是真正解民忧、暖民心。

行政执法更需“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的推行,任性执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适时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民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等措施,让人民群众给行政执法“打分”,用监督倒逼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群众监督的过程,也是普法的过程。当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群众看得越真切,内心对法治的信仰就越真诚。行政执法机关要把每一次执法当做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切实增强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为自觉。

行政执法看似涉及群众“身边事”,却关乎文明与法律的界限、关系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的形成。把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到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个执法环节,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