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行文脉络

一、定义

  1. 1、文段行文脉络是通过“总”和“分”进行表示:通常文段行文脉络有以下五种
    1. (1):
      1. 标志: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2. 用法
    2. (2):
      1. 标志:①提出观点—解释说明;②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2. 用法
    3. (3)
      1. 标志:①列举现象—提出观点;②提出问题/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2. 用法
    4. (4)
      1. 标志:阐述现状(背景铺垫)——提出观点(解决问题)——解释说明
      2. 用法
    5. (5)
      1. 标志:并列关联词/句式、标点符号(分号)等
      2. 用法
  2.   ,选项是根据“总句”内容进行判定。
  3.   从文段内容上来说,“总句”是这个文段里面作者的或者是。换言之,找对重点句即能解决主旨和意图题。
    1. 例子:沉迷网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且亟待整治的社会现象,它已经对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青年学子的人生前途、对家庭的幸福和睦、对社会的安定和谐构成了威胁,造成了伤害。面对这样的网络游戏发展现状,法治与德治必须同时发力。
    2. 对于这一段文字,从内容上来说第一句是指出沉迷网游带来的危害,第二句就是给出对策法治与德治必须同时发力。典型的“分-总”结构,符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句即文段第二句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解题技巧

  1. :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文段要围绕其展开。
    1. (1)文段围绕该词展开
    2. (2)高频出现
    3. (3)名词
    4. (4)前有引入后有解释说明
    5. 主题词非常重要,文段不仅围绕核心话题,选项也必须围绕核心话题,不含主题词的可以排除。

  2. :通过是否存在等来判断是不是观点(对策)。圈出,首句稍加验证,然后直接选包含主题词的选项,如果有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那就
  3. :首句可能会直接表明观点,圈出对照选项
  4. 4、仅有问题类文段:在分析文段时,如果文段,此时作者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有可能不仅仅是强调问题,有可能想提醒我们需要解决此问题。均遵循优选正确的对策项,次选问题的总结选项。
    1. (1)当选择对策时必须保证此对策解决的是原文问题,即首先得保证对策选项的主题词必须和原文问题一致;并且对策要全面,不能只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

三、随笔练习

  1. 例1:(2016年河南)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先秦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六类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配比:“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根据出土的先秦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检测报告,当时所铸造的青铜器的实际合金配比,要比文献记载更丰富,涉及的材料和技术知识,已与现代冶金学理论知识颇为接近。
  2.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3. A.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配比
  4. B. 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成就
  5. C. 《考工记》中合金配比技术的价值
  6. D. 青铜器检查报告与文献记载的差异
:文段首句指出“中国古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知识”,引出观点,接着通过先秦文献《考工记》具体介绍先秦时期的合金配比,进行举例论证。最后介绍先秦实际的合金配比要比文献更丰富,与现代冶金知识接近,依旧对首句进行解释说明,,强调先秦时期合金技术的先进。对应B项。
A项“合金成分配比”属于具体的解释说明,非重点,排除;C项“合金配比技术的价值”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排除;D项“差异”是为了说明先秦实际取得的成就大,本身不是重点,而且反推文段应该是并列文段,与原文不符,排除。

  1. 例2:(2021年四川)汉字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发展变化,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龟甲兽骨上清丽瘦硬的甲骨文、青铜器里圆转古朴的金文、刻石中整齐端庄的篆书,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整体章法的布局、排列,都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更将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
  2.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3. A.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4. B.文字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
  5. C.汉字的形体演变反映了审美取向的变化
  6. D.书法充分发挥了汉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文段开篇介绍汉字的字体发展变化,指出每种字体在书写中都蕴含着美学价值,并具体介绍了汉字不同字体的美。随后说明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书法。尾句则通过程度词“更”强调书法将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意在强调书法将汉字之美发挥到极致,对应D项。
A项,“重要地位”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文字”概念扩大,文段主题词为“汉字”,排除;
C项,“汉字的形体演变”对应文段开篇话题引入部分,非文段重点,排除。

  1. 例3:(2022年四川)在科学研究中,同样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结果,很正常,很普遍。生命科学目前还停留在实验科学阶段,由于实验条件、样品、动物、仪器设备、实验技术略有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也不意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互相指责、争论或者装作漠不关心,都是错误而且缺乏远见的。从个人事业看,这种做法会损害一个人在学术领域内的名声和信誉;如果作为导师,还会误导学生在未来学术发展中的判断,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利用错误的实验结果获得风险投资并针对疾病开发治疗药物,则是对宝贵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2. 这段文字意在讨论:
  3. A.生命科学研究为什么具有特殊性
  4. B.科学家保持严谨求实精神很重要
  5. C.用正确态度与方法面对学术争议
  6. D.可靠的实验流程有哪些现实意义
: 文段开篇指出同样的科学研究得出不同结果是很正常的,并指出在生命科学中由于一些因素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意外,接着通过反面提对策,指出面对这种学术争议,不能采取互相指责、争论或者装作漠不关心等错误的态度与方法,随后通过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对前文观点进行论证,,强调要用正确态度与方法面对学术争议,对应C项。
A项,“生命科学研究为什么具有特殊性”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文段重点围绕遇到学术争议应该如何处理展开论述,该项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且“严谨求实精神”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实验流程”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1. 例4:(2010年国考)炮制技术被认为是中医药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医独有的传统技能,掌握它就等于掌握了中医药市场。国外企业通常通过在我国开办饮片加工厂、聘请国内炮制专家“偷学”炮制技术,目前这样的外资企业达到几十家。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对国家在特殊领域的规定并不了解,无从管起;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虽明知这些规定,但为了经济指标,对此不管不顾。调研表明,国内实际饮片厂数量比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多几百家。
  2.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3. A.国家应加强对炮制技术保密工作的管理
  4. B.政府应加强对设立中药饮片厂的资格审查
  5. C.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到外资企业的威胁
  6. D.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医药行业相关规定的了解
: 文段首句先指出了炮制技术的重要性,第二句指出炮制技术被偷学的问题,第三句分析了被偷学的两个原因,文段属于仅有问题类文段,且结构为:,,核心问题是炮制技术被偷学,因此优选针对问题解决的对策项,
A为正确的对策项。B、D虽然均为对策项,但是它们分别是针对其中一个偷学的原因提的对策,因此是片面的对策项,文段主要围绕炮制技术被偷学论述,C项将话题扩大为中医药行业,扩大范围。故本题选A。

  1. 例5:(2010年国考)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约35万只昆虫,亮如白昼的夜晚还会严重影响昆虫、特别是成虫的生命周期。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小型动物、鸟类和蝙蝠以昆虫为主要食物,许多植物靠昆虫传授花粉,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必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过度的照明对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
  2.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3. A.光照对动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
  4. B.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关联密切
  5. C.昆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6. D.光污染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扰
: 段先指出亮如白昼的灯箱会影响昆虫生命,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最后指出核心问题,过度照明带来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文段属于仅问题类文段。
但是观察选项,并没有针对此问题的对策项,此时次选问题的总结,D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故本题选D

  1. 例6:(2016年福建)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人性的落后面,也有精神的痼疾,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国民劣根性”的东西。倘若一写到或一拍到他们,就只是一味地同情与赞许,那也不是很可取的。现在我们在表现官场和商场时,作品并不缺少批判的锋芒,但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往往凝视多于审视,同情多于解剖,甚至只有凝视没有审视只有同情没有解剖。这会减弱作品的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力量。
  2.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3. A.作品创作要体现对立统一
  4. B.对于官场和商场的丑恶现象要予以批判
  5. C.对于“国民劣根性”要敢于揭露
  6. D.关于底层人们的文学创作也要注重现实性
: 这是一道中心理解题。文段前两句指出“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有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后文指出我们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只是凝视和同情,而没有展现出他们现实的一面,这是不可取的,所以纵观整个文段,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表现底层人们时也要注重现实,所以正确答案为D。
A、B、C三项没有体现出文段的主题词“底层的人们”,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