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浅模式
词句理解
字数: 0 字 时长: 0 分钟
1、考查目的与频次:重点测查对于词句在特定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题量较小,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0~1道题。
2、提问方式:
- (1)对文中划线部分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XXX”可以理解为
- (3)对“XXX”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XXX”指的/含义/意思是
一、解题技巧
1、一般词句:重点关注相近的句子,观察是否有。。
2、指示代词:重点关注。一般情况下可以。重点抓“主谓宾”,不要收到状语的迷惑。
3、注意:
- (1)当出现多个指代词,并且指代的是同一对象,需要结合整段理解。
- (2)对于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的词句,一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
- (3)若词句出现在文段首尾,一般是对文段的总结概括,需对文段进行整体把握。
二、随便联系
例1:(2015贵州铜仁事业单位)婴儿很早就表现出掌握环境的强烈愿望。由于控制动作的技能发展缓慢,所以他们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本领来支配环境以独立生存。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他们是“不能自立”的。 这段话中说婴儿“不能自立”指的是( )。
- A.婴儿完全不能独立存活
- B.婴儿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
- C.婴儿仅有独立生存的愿望
- D.婴儿活动受到他人限制
解析
- 短文中说婴儿“不能自立”是有前提的,即“在这个意义上”。
- 因此,要理解“不能自立”的含义,就应该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把握。
- 根据临近原则,这里的指示代词“这个”指代的是它前面的“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本领来支配环境以独立生存”,即他们没法独立生存,对应A项。
- B项,婴儿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是“不能自立”的原因,不是所指含义,排除;
- C项,婴儿仅有独立的愿望是话题的引入,不能准确解释“不能自立”的含义,排除;
- D项,文段中提到的是婴儿活动受到限制,并非只是他人的限制,有可能是客观环境的限制,也有可能是自身的限制,该项偷换概念,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A。
例2:(2024甘肃省事业单位)执法作为一种充满行动性和经验性的法律实践,使得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制度得以通过执法过程直接、全面且系统地融入社会之中。在执法的过程中,法律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以鲜活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和感知。从这个角度来看,执法不仅是政府主动将法律付诸实践的过程,更是一种更为普遍和具有影响力的法律传播方式。
- 文段中的“这个”指的是( )。
- A.执法的理论影响力
- B.执法活动的广泛性
- C.执法让法律具体化
- D.执法全面融入社会
解析
- 定位原文,词语出现在结尾,尾句通过“从这个角度看”指代前文作总结,故需结合前文内容综合理解。
- 段开篇引出话题“执法”,后论述“法律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以鲜活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和感知”。
- 可知是执法的过程使得法律从抽象的条文变得具体和可感知。
- 因此“这个”指的是执法让法律具体化的过程,对应C项。
- 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C。
例3:(2017河南)近年来,关于不同物理理论之间对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对应强烈表明,存在一种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但是它们也暗示,也许不可能用一个单独表述来表达这个理论。相反,在不同的情形下,必须使用基本理论的不同影像。这和用地图描绘地球表面很相似,人们不能只用一张单独的地图,在不同的区域必须用不同的地图。这就变革了科学定律的统一观,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一组人们能够发现并理解的合理的定律制约着宇宙。
- 这段文字画线部分中的“它”指的是:
- A.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是存在的
- B.不同物理理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 C.在不同的区域必须使用不同的地图
- D.统一物理理论需要用不同方式来表述
解析
- 横线出现在尾句,往前文看,“这就变革了科学定律的统一观”,这里的指代词“这”和“它”指代内容相同,是对前文进行总结得出的结论。
- 前文先指出存在一种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接下来通过转折词“但是”指出必须使用基本理论的不同影像,随后通过地图进行举例说明。
- 故前文重点强调的是统一的物理理论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应D项。
- A项,对应转折之前的表述,非重点,排除;B项,对应首句背景引入的表述,非重点,排除;C项,“地图”为文段举例论证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D。
例4:(2025四川)中国从古国文明到王朝文明的演进,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统一趋势。“古国”是多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所在皆是。古国之间长时间的征服和兼并,使多元逐渐向统一过渡并形成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王朝”时代开始显现,当王朝文明过渡到皇朝文明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国家和文化上的“大一统”认同,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是中国和世界其他许多“王朝”乃至“帝国”的根本区别。
-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 A.王朝文明过渡到皇朝文明的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 B.政治上的“大一统”国家和文化上的“大一统”认同
- C.中国从古国文明向王朝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大一统趋势
- D.多元文化逐渐向统一过渡并形成发展趋势的历史传承
解析
- “这”出现在文段尾句,故需在前一句中寻找“这”指代的对象。
- 第四句政治上的“大一统”国家和文化上的“大一统”认同,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许多“王朝”乃至“帝国”的根本区别。
- 因此文字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政治上的“大一统”国家和文化上的“大一统”认同,对应B项。
- A、C两项:A项“王朝文明过渡到皇朝文明”、C项“古国文明向王朝文明演进”均只对应了中国演进过程中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
- D项:文段论述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统一,“多元文化”表述片面,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B。
例5:(2021浙江)以玩家年龄为依据分别匹配适合的网游,丰富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孩子来说,自己适合玩什么网游“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玩得更安全。对家长来说,可以更明晰地评估一款网游适不适合孩子,管得更放心。“心情复杂”的,当属游戏企业。适龄提示规定的使用要求和场景,都与游戏企业直接相关。标识必须足够醒目,让玩家看得着、看得懂,对游戏企业是硬性要求,对那些靠打擦边球等手段吸引玩家的网游企业、网游产品,更是一种敲打。但这种“束缚”是必须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是包括游戏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规范,也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 文中的“束缚”最可能指的是:
- A.下架不适宜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
- B.控制游戏在线时段和时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 C.对网络游戏按照适合年龄进行分级并加以标识
- D.相关部门对游戏产品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核措施
解析
- “束缚”出现在文段尾句,并由“这种”引导,故应从前文找指代对象。
- “这种”前一句引出了游戏企业需要对适龄提示规定的使用要求及场景加以标识。
- 故“束缚”指代的对象是对适龄提示规定的使用要求及场景加以标识,对应C项。
- A项“下架不适宜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B项“控制游戏在线时段和时长”、D项“相关部门对游戏产品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核措施”,文段均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C。
例6:(2025江苏)口口相传的经验是讲故事的人的灵感来源。在劳动的氛围中讲故事,是一种交流方式。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会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就像制陶人会在陶器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一样。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听故事,内心会想记下这些故事,并有对他人转述故事的愿望,这就构成了听故事的人与讲故事的人之间的关系。讲故事的人就像智者一样,能讲出自己的人生经验,也能讲出他人的经验、历史的经验,他们能让故事的火把生活的灯芯点燃。
- 这段文字中“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A.每个故事都会被讲故事的人加入一些自身经历
- B.讲故事的人会结合个人阅历对故事进行再加工
- C.讲故事的人会向听故事的人讲自己的人生经验
- D.每个故事在被多个人讲述之后内容会发生变化
解析
- “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出现在第三句。分析“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的上下文语境。
- 文段首先指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讲故事的人的灵感来源,接着将讲故事的人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类比制陶人在陶器上留下印记。
- 后文又提到讲故事的人能讲出自己的人生经验、他人的经验以及历史的经验,像智者一样用故事点燃生活的灯芯。
- 根据文意可知,“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指的是讲故事的人会把对各种经验的理解融入故事当中,体现了在故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也就是将个人的一些认知、经历等通过加工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
- A项和D项:“每个故事”主体错误,文段强调的是“讲故事的人”。
- C项:“讲自己的人生经验”表述片面,文段强调的不只是加入自身经历,还包括他人经验、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故事的讲述。
- B符合上述语境,理解正确。
- 因此,选择B选项。
例7:(2020国家)“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的艺术理念,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上去,这是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阐述,实则它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再怎么创新,再怎么放飞自我,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吴冠中看来,抽象绘画就像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艺术才有根基,才能保持与观众的交流。
- 下列观点符合“风筝不断线”理念的是:
- A.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 B.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 C.艺术创作应当以生活为基础
- D.艺术离开民众就失去了土壤
解析
- 理解的词句在开通,总结概括。
- 文段开篇引出“风筝不断线”这一理念,说明其看上去是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阐述。
- 紧接着通过“实则”着重强调“风筝不断线”的理念,即“艺术创作再怎么创新,再怎么放飞自我,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指出艺术创作应以生活为基础。
- 后文再次以吴冠中的观点为例,不是重点。
- 故“风筝不断线”即指艺术创作应以生活为基础,对应C项。
- A项,“风筝不断线”所指的理念并非强调“高于生活”,而是以生活为基础,选项与文意不符,排除;
- B项,文段未提及“艺术的第一目的”,选项无中生有,排除;
- D项,“艺术离开民众就失去了土壤”,文段强调的是以生活为基础,而非“民众”,选项与文意不符,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C。
例8:(2009甘肃)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典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 这段话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
- A.词典编纂者不能对词汇的用法随意改动
- B.词典编纂者应该熟悉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
- C.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 D.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
解析
- 对于“基本要求”的理解关键在冒号之后的句子,因为冒号在其中起到的是解释说明的作用。
- 对尾句进行仔细分析,可知该句关键在于“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这一句。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C项表述正确。
- A、B项均是针对文段中前几句话而谈的,予以排除。D项“由······决定”表述错误,显然不合题意。
- 故正确答案为C。
例9:(2025浙江)要让机器听清、听懂人类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音识别研究中有一道最具挑战性的典型难题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即远场环境、噪声干扰、多人语音混叠等现象导致的语音识别困难。针对这一难题,研发团队提出了多通道语音信号时空分离建模方法,即先将人声和不同的噪音分离,再进行建模。同时,团队还提出多维度语音属性解耦表征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解耦、提取内容、韵律、音色等语音属性,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传达语音信息,使得复杂场景下语音识别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
- 根据上下文,画线词“解耦表征”的意思是:
- A.更准确地识别和传达语音信息的方法
- B.根据语音属性将不同声源的语音分离出来
- C.利用技术降低噪音影响、加强语音识别的方法
- D.多维度分析以提升复杂场景下语音识别准确率
解析
- 画线词“解耦表征”出现在文段中间,后文通过“简单来说就是”对“解耦表征”进行解释说明。
- 尾句重点强调“解耦表征”这种方法能够根据语音属性将不同声源的语音识别出来,最终实现在复杂场景下提升语音识别准确率的效果。故“解耦表征”指根据语音属性将不同声源的语音分离出来,对应B项。
- A项:对应尾句中“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传达语音信息”,这是“解耦表征”想要达到的效果,而非其含义,排除。
- C项:“解耦表征”重点强调的是根据语音属性在复杂场景下将不同声源的语音识别出来,而非降低噪音影响,排除。
- D项:对应尾句中“使得复杂场景下语音识别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这是“解耦表征”想要达到的效果,而非其含义,且“多维度分析”表述不明确,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B。
例10:(2018陕西)近年来,“文化+科技”的应用,使收藏在博物馆里、远在祖国各地的文物“活”了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
- 这段文字中的“化学反应”是指( )。
- A.文化事业与科技事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 B.之前鲜为人知的文物通过科技“活”了起来
- C.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点燃科技创新
- D.文化领域各行业借助科技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解析
- “化学反应”在第二局话。往前文看,文段开篇提出“文化+科技”的应用,使各地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这里的活起来意在强调科技对于文化的影响。
- 后文重点在于强调科技对于文化的作用。
- 故“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中的“化学反应”即指科技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文化借助科技蓬勃发展,对应D项。
- A项,“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文段强调的是科技对于文化的作用,与文意不符,排除;
- B项,文段并未提及“鲜为人知的文物”,无中生有,排除;
- C项,“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点燃科技创新”双向作用,而文段仅强调科技对于文化的作用,与文意不符,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D。
例11:(2015四川)酒可以渲染气氛,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他在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 划横线的句子说明李白:
- A.是最钟情于酒的诗人
- B.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篇
- C.写酒的诗多为经典之作
- D.酒是写诗时不可或缺的
解析
- 划横线的句子在尾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先往前文看。
- 文段首句阐明诗人与酒的密切关系,后以王勃、李白为例加以论证。
- 画横线句子以把诗拿去压榨能压榨出半壶高粱酒这样生动的形式,就是表现出李白关于酒的诗作之多。
- A项“最钟情”、C项“经典之作”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涉及,排除; D项“不可或缺”一词程度过重,并不是所有的诗句都含有酒,排除。
-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