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球基础知识
地球与地球仪
- 地球的形状:球体
- 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现象等
- 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 经纬线: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 经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卷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E)西(W)方向 南(S)北(N)方向 长度特征 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到极点缩为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 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 一般经纬网的判读:有0°经线和0°纬线的,在图中将其度数增大的方向标出来,经度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反之为南纬。
- 东西半球的划分:
- (1)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西经20度)和160°E(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
- (2)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纬线)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内部各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
-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 (1)地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
- (2)地慢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 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 莫霍界面:简称M界面,是指划分地壳与地幔的界面。
- 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S波)和纵波(P波)之分。
- (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最先到达震中,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震动方向简单可以理解为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弹簧,前后压缩推进。
- (2)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波的传播方向质点振动方向波的传播方向纵波质点振动方向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 地球外部的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构成
- 大气圈:
- (1)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它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复杂系统。
- (2)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
- (3)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
- (4)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2000~3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 (5)大气层随高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 水圈:
- (1)地球表层各种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2)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 (3)地球上的总水量约1.36×109立方千米,其中海洋占97.2%,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
- (4)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能量循环之一。
- 生物圈:
- (1)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2)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内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 (3)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
- (4)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无机环境构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
例1. 如图为某区域的经纬网地图,图中四个地点的坐标书写正确的是( )。
甲地,44°N,131°W
乙地,48°E,128°S
丙地,50°N,134°E
丁地,46°S,137°W
乙地,48°E,128°S
丙地,50°N,134°E
丁地,46°S,137°W
解析
在地图中,人为规定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规定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越往东度数越大,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越往西度数越大;同时规定赤道所在纬线为0°纬线,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
本题图中经线越往西度数越大,所以是西经(用W表示),纬线越往南度数越大,所以是南纬(用S表示)。则甲地坐标为(44°S,131°W),乙地坐标为(48°S,128°W),丙地坐标为(50°S,134°W),丁地坐标为(46°S,137°W),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地球自转
- 概述:
旋转方式 | 运动方向 | 面对北极 | 面对南极 | 旋转中心 | 周期 | 地理现象 |
---|---|---|---|---|---|---|
自转 | 自西向东 | 逆时针 | 顺时针 | 地轴 | 一天(约24小时) | 1、昼夜更替 2、时间的差异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
- 昼夜更替(晨昏线):
- 昏圈是过球心的大圆,并且在任何时刻都平分地球。
- 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 晨昏线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则不与经线圈重合
- 晨昏线随地球自转不断西移,速度为15°/小时
-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 (1)每相隔15°的两条经线的时间差为1小时,且越往东,时间越早。
- (2)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 (3)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 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而造成时刻不同,实时时间,精确到每一度
- 区时:时区不同造成区时不同,非实时时间,经度不同,时间也可以相同
- 求区时以及区时差:
- 1、公式:(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
- 2、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
- 3、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
- 4、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 例:如求14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40°+7.5°)÷15=9.8,取整数9舍去0.8,即为东9区
- 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 对河流的影响
- (1)河水发生偏转
- (3)凹岸侧的水流速度增加,凹岸侧逐渐侵蚀
- (4)凸岸的水流变慢,凸岸侧逐渐泥沙堆积
- 对河流的影响
地球公转
-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1 年,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23°26′。
- 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其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南半球则反之。
-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其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 12 时。
-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 四季更替: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 3、4、5 三个月份划分为春季,6、7、8 三个月份划分为夏季,9、10、11 三个月份划分为秋季,12、1、2 三个月份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例2.(2022 广东省考)2021 年 9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在甘肃酒泉东风着陆场顺利着陆。那么,酒泉当地气候和当天昼长情况最有可能是:
A.干旱少雨,着陆当天昼长夜短
B.干旱少雨,着陆当天昼短夜长
C.湿润多雨,着陆当天昼长夜短
D.湿润多雨,着陆当天昼短夜长
B.干旱少雨,着陆当天昼短夜长
C.湿润多雨,着陆当天昼长夜短
D.湿润多雨,着陆当天昼短夜长
解析
9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酒泉位于北半球,故当天昼长夜短,排除B、D两项;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全年干旱少雨,排除C项,A项当选。故正确答案为A。
等高线
-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 100米、200 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例3.在同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上,下列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条等高线不能重叠
B.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该处是山脊
C.任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D.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B.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该处是山脊
C.任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D.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解析
A项:各条等高线可以重叠,如陡崖处等高线重叠,错误;
B项: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该处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表示该处是山脊,错误;
C项:任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不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不一定相等,错误;
D项: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