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日常结论

一、日常结论定义

  公考行测判断推理当中,有一类或然性推理类的题目,我们把它叫做“日常结论”。这类题的推理方式不是依据某些定理公式直接推导出最终结论的,它更类似于不完全归纳和概括,只要合逻辑,结论即成立。
  具体来说日常结论是指在题干中列举大量的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然后让我们从中得出(或无法得出)某个结论。
  典型的设问主要有: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上述论述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据此无法推出的是?

  1. 比如
    1. 当我们看到燕子低飞,我们就能得出"即将有雨"的结论;
    2. 当我们看到从家家有电视,到人人有电脑,我们自然会得出“科技在进步”的结论。

  事实上这类或然性推理的题目,尽管没有定理和公式,但是却并不复杂,做题选答案时,我们主要思考的就是结论的合理性
  
  因此日常结论推导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选择选项时,我们可以用这些原则作为标尺来衡量结论的合理性,从而分析出正确答案。

二、推导原则

不选原则

  ①无中生有:题干未提及,选项提到了。话题都不一致
  ②逻辑错误:如题干为 A 导致 B,选项为 B 导致 A。
  ③偷换概念:如班级里,有同学想被大家认识,介绍自己时说“一口 唾沫可以淹死一只苍蝇”,看大家不理他,他重新说“一口唾沫可以淹死一个 人”,此时人和苍蝇进行了概念偷换,即整句话没有变化,只改变一两个词语。

例: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北京都对小时候庙会上看到的各种绝活念念不忘。如今,这些绝活有了更为正式的称呼一一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城市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兴趣爱好快速分流和转移,加上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流失,这一切都使民间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 市场化是民间艺术的出路
B. 民俗文化需要抢救性保护
C. 城市建设应突出文化特色
D. 应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社会地位
分析:】 阅读题干可以发现,题目主要说的就是民间艺术面临生存危机。A,C,D选项表达的意思,题干中都没提到,这叫话题都不一致。

整体优先原则

  对题干整体的概括优先于对题干局部的描述。有些题目,四个选项似乎都能在题干中找到依据,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了,在四个答案中,进行从优选择。

例: (2009年山东) 研究员挑选了600多名学生,让他们在屏幕背景为红蓝两色的电脑上接受测试。结果用红色背景电脑的人在记忆、校对等准确性方面得分较高,而使用蓝色背景电脑的人则表现出了更多出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4年夏季奥运会上,穿红色服装的运动员在拳击、跆拳道、摔跤等比赛中的获胜率为60%。蓝天、海洋给人带来开放和宁静感。由此推出( )
A. 蓝色促使人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
B. 红色和蓝色容易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
C. 红色在潜意识中象征着某种优势
D. 红色易使人联想起愤怒、进攻性和勇气
分析:】 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其实题干中都有涉及。从题干给出的研究结果、奥运会比赛结果及蓝天、海洋给人感觉的描述中,可以推出:红色和蓝色容易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所以B正确。C中“红色象征某种优势”,A中“蓝色促使人表现创造力”,D中“红色易使人联想起愤怒等”都只是题干体现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题干整体推导出的结论,所以A、C、D错误。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从优选择。

从弱原则

  中国人说话讲究中庸,就是不把话说满了,这在咱们的题目里也有大量体现,那就是正确答案通常是一些可能性的选项或者是一些肯定程度比较低的选项。

例: (2011年北京)一位穿警服的人从公安局走出来。根据这一陈述,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 这个人一定是该公安局警察
B. 这个人可能是该公安局警察
C. 这个人一定不是该公安局警察
D. 这个人是来该公安局办事的警察
分析:】 这道题选择B,考查的是从弱原则。A,C,D过于绝对。

慎选词汇

  1. 在日常结论中有些词汇是要慎选的。
    1. 一,过于绝对的词汇:肯定、一定、绝对、所有等。正确答案通常要符合从弱原则,那么这些过于绝对的很大概率不是正确答案。
    2. 二,表示比较和趋势的词汇:首要、主要、更、最、越等,那是因为这些词自身可能隐含了一些题干所不明确的前提或语义。如女生相亲,没见过男孩子,男孩子见到女孩时说“你怎么越来越漂亮”,此时男孩子是“渣男”。“越来越……”说明涉及比较,前面有东西,后面才能比较。
    3. 三,范围的扩大,不允许扩大范围,如李白喜欢扩大,“白发三千丈”是范围的扩大。
  2. 这类词汇出现的选项,如果不是没得选,那一定不会优先考虑,它并没有多么合逻辑。

例: 一本仅用十几万字写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中国读本》,继在我国创下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的骄人成绩后,又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可以推出的是( )
A. 历史图书应该走普及化、大众化道路
B.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
C. 《中国读本》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
D. 越是大众的、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
分析:】这道题选择C,符合从弱原则。选项A,过于绝对。选项C,D都表示比较和趋势,题干中没有提到,不选。

三、随笔练习

  1. 例1:(2020年湖南)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深度造假”新现象,这一现象是指经过处理的视频,或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其他数字内容,它们会产生看似真实的虚假图像和声音。2019年初,某国际知名人工智能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到:人工智能基金会筹集了1000万美元,开发了一套系统工具,能够通过人工审核或机器学习来识别诸如深度造假之类的欺骗性恶意内容。这篇文章还介绍了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科技初创公司努力将对抗性机器学习“作为探测深度造假的主要工具”。
  2. 由此可以推出:
  3. A.“深度造假”的技术往往是领先于最新的检测技术的
  4. B.我们依靠技术进步才能解决“深度造假”带来的挑战
  5. C.人类无法像人工智能那样能识别出“深度造假”现象
  6. D.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虚假或欺骗性内容
:A项:题干中指出“开发了一套系统工具,能够通过人工审核或机器学习来识别诸如深度造假之类的欺骗性恶意内容”,选项中是“深度造假”的技术领先于最新的检测技术,题干中并未对“深度造假”技术和检测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判断谁更领先,无法推出,排除;
B项:题干中指出开发的工具可以识别和探测深度造假,只是说明针对“深度造假”现象,技术进步可以解决,但没有提及我们是否只能依靠技术进步才能解决“深度造假”现象,逻辑错误,排除;
C项:题干中指出“开发了一套系统工具,能够通过人工审核或机器学习来识别诸如深度造假之类的欺骗性恶意内容”,选项中是人类无法像人工智能那样能识别出“深度造假”现象,题干中并未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识别水平进行比较,无法推出,排除;
D项:根据最后一句可知,机器学习可作为识别和探测深度造假的主要工具,机器学习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推出人工智能技术能用来检测虚假或欺骗性内容,该项属于最后一句的同义替换,可以推出,当选。

  1. 例2:(2013年吉林)研究人员研究出了一种具有自洁效应的纳米涂料,并将这种涂料用于涂刷在汽车表面,使驾车族不必再日日洗车。这种涂料在干燥成膜的过程中,会形成凹凸状的形貌,构筑一层疏水层(防止渗漏)。这样,灰尘颗粒只能在涂层表面“悬空而立”,并最终在风雨的冲刷下被带走。研究人员表示,这一设计来自于莲叶表面的自净原理。
  2. 由此可以推知,莲叶表面应该是:
  3. A.有许多微小的气孔存在
  4. B.光滑的叶片使得灰尘颗粒无处立足
  5. C.有许多微小的茸毛和蜡质凸起物
  6. D.有向四面辐射的星形毛状物
: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莲叶表面是否存在气孔,无中生有,排除;
B项:题干中指出,这种涂料在干燥成膜的过程中,会形成凹凸状的形貌,说明莲叶表面是不光滑的,表述错误,排除;
C项:题干中指出,这种涂料在干燥成膜的过程中,会形成凹凸状的形貌,说明莲叶表面也应该是凹凸状的,有许多微小的茸毛和蜡质凸起物,符合这一描述,可以推出,当选;
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莲叶表面是否有向四面辐射的星形毛状物,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 例3:(2017年北京市)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是这样:他们能够识别正确的证明以及不正确证明的无效之处,尽管他们无法定义一个证明的准确意义。
  2. 由此,可以推知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3. A.能识别正确证明和不正确证明的人可能无法定义证明的准确意义
  4. B.有的数学家不能识别不正确证明的无效之处
  5. C.数学家都不能定义一个证明的准确意义
  6. D.有的数学家不识别正确的证明,但能识别不正确的证明
:本题为日常结论,读懂题干的基础上逐一分析选项。
①几乎所有的数学家能够识别正确的证明以及不正确证明的无效之处;
②几乎所有的数学家无法定义一个证明的准确意义。
A项:几乎所有的数学家能够识别正确的证明以及不正确证明,而根据②,即可得出能识别正确证明和不正确证明的人可能无法定义证明的准确意义,能够从题干中推出,当选;
B项: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能识别不正确证明的无效之处,无法推出有的数学家不能够识别不正确证明的无效之处,排除;
C项:根据②,题干主体为几乎所有的数学家,并非所有的数学家,过于绝对,排除;
D项:题干中①几乎所有的数学家能够识别正确的证明以及不正确证明的无效之处,识别正确的证明与能识别不正确的证明之间为且关系,没有发生过否定,不能推出否定的一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