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生物

生态系统

  1. 定义: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 组成部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   (1)非生物环境也称环境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过程的各种要素,如温度、光、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   (2)生产者:自然界中能够(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是依赖绿色植物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成分。
    3.   (3)消费者:指以动植物为食的生物。分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次级消费者以动物为食。
    4.   (4)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虹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5.   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
    6.   在地表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淀粉等营养物质,最后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进行分解。地层深处有一些极少数微生物,无法吸收太阳,只能从地表深处的地热能吸收能量,能量来源是地热能。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能量来源是化学能,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进行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3.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被称为食物链。
    1. 特点:食物链一般以,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为次级或三、四级消费者,如草→蝗虫→蛙→蛇→鹰。(易混概念:。营养级是从生产者开始算起的,如食物链中所示,蛇是三次消费者,同时它也是第四营养级。)
    2. 注意:
      1. ①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2. ②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终结于最高级消费者。(反映在链中即箭头由被捕食者依次指向捕食者)
  4.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称之为食物网
  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1.   注:在生态系统中,一些难以分解和排出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生物富集)
  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和氧
    2.   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   营腐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物类便、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4.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被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7. 种间关系及判断
    1.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
    2. (2) 一升一降→竞争或寄生;一方灭绝是竞争;两方皆在是寄生。
    3. (3)交替升降→竞争或捕食:一方最高时另一方最低→竞争;升降紧相随→捕食。
例1.(2018 广东) 地表某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物种及数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必然正确的是( )。
A.物种 A 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
B.物种 B 是该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A 到 E
D.该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解析
A 项:无法根据数量确定是生产者,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必然正确,排除。
B 项:数量多少并不能判断是初级消费者,排除。
C 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或生产者到分解者,图中无法确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排除。
D 项:题干中告知,限定范围是地表,因此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当选。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1. 动物细胞
    1. (1)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膜,由脂质(主要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主要作用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流动性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2. (2)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黏稠透明的物质,细胞质内有线粒体。
    3. (3)细胞核:细胞核内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4. (4)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场所,主要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2. 植物细胞
    1. (1)细胞壁:主要功能是对细胞膜及其以内结构起支持、保护的作用。维持细胞形状的结构
    2. (2)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膜,由脂质(主要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主要作用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流动性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3. (3)细胞质:细胞核以外液态的、可流动的物质。细胞质内有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
    4. (4)液泡:在幼小的植物细胞内,液泡小而分散,在成熟植物细胞内,只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液泡的功能主要是渗透、调节、储藏三方面,储藏营养物质,渗透和调节是对细胞质中一些有用的物质、废物进行吸收和排出。
    5. (5)叶绿体:细胞质中的绿色小颗粒,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故含叶绿体的细胞大多呈绿色,但并不是所有的叶子或含叶绿体的细胞都是绿色,红色的叶子 中也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含有红色的花青素。
    6. (6)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关系
    1. 相同点:一般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质中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2. 不同点:一般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质中有液泡和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主要的场所。
  4. 生物的特征
    1.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7.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例2. (2019 广东乡镇) 细胞膜能够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保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是因为(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主要由氨基酸构成
D.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形状的功能
解析
A项:细胞膜的流动性是结构特点,不能够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错误;
B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保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正确;
C项: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主要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氨基酸是蛋白质分解之后的产物,错误;
D项:细胞膜主要是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可以起到维持细胞形状的结构是细胞壁,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1. 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影响因素
    1. 光照强度: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 光合作用不再加强。夏季中午,由于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光合作用最强的时候。
    2. 温度:植物在 10℃~35℃条件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酶需要适宜的温度,35℃以上光合作用强度开始下降,甚至停止。
    3. 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温室种植蔬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

呼吸作用

  1. 概念:细胞内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 有氧呼吸: 生物在有氧条件下,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 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1. (1) 对于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1.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 +少量能量
    2. (2) 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细胞、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1. 葡萄糖→乳酸+少量能量
  4. 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1. (1)温度。温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加强;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弱。
    2. (2)水分。植物含水量适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
    3. (3)氧气浓度。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的增大,呼吸作用显著加强
    4. (4)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呼吸作用。在贮藏蔬菜、水果、粮食时,用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等措施,可延长贮藏时间。
  5.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 大棚种植农作物时,常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田生产多采取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来提高光的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
    2. 农田及时松土,农田水淹后及时排水,可促进呼吸作用;而贮藏蔬菜、水果、粮食时,通常在低温下,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
例3.(2018 广东) 一颗种子在地下生根发芽,最终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小树苗。在这个过程中, 其有机物总量( )。
A.逐渐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增加
解析
提问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在没有长出叶子之前,那么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前期只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总量先减少。当种子长出叶子之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一般光合作用速率强于呼吸作用速率,也就是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要远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有机物得到积累,开始增加。因此有机物总量为先减少,后增加,【选 C】
例4.(2020 广东)农技站为了贮存种子,拟采用以下做法,其中最可行的是( )。
A 将种子浸泡在含水的容器中
B 将种子置放在含氧量低于1%的干燥地窖中
C 将种子置于15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环境中
D 将种子封闭在完全避光的黑暗环境中
解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外部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水分。贮存种子需要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以减弱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
A项:将种子浸泡在水中会使得种子自由水含量增高,呼吸作用旺盛,不利于贮存,错误;
B项:含氧量低于1%会导致种子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多产生的代谢物反倒不利于种子的长期贮存,而且将地窖含氧量控制在低于1%操作难度较大,错误;
C项:15摄氏度的低温环境可以减弱种子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有利于种子的长期贮存,正确;
D项:光照强度不会直接影响细胞呼吸,与种子贮存条件无关,错误。

  1. 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
  2. 特性:酶具有高效性(加快反应速率)、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过高的温度会令酶失活,过低的温度会抑制酶的活性,过酸过碱也会令酶失活 )
  3. 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和 PH (酸碱度)
  4. 常见酶的功能与分类
    1. 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
    2. DNA连接酶: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3. RNA聚合酶: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边解放边转录形成mRNA,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结构
    4. 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

基因与遗传

  1. 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 相对性状: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人的血型、能卷舌与不能卷舌等
  3.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其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1个DNA分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每个 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4.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5.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6. 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1. ①比较亲代和子代的性状:在子代中“凭空消失”的性状和“无中生有”的性状都是隐性性状。
    2. ②利用比例法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若子代性状之比为3:1,则占3的为显性性状,占1的为隐性性状。
  7.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父母通过生殖细胞把染色体传递给子女的同时,也把基因传递给了子女。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又恢复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物种遗传的稳定性。
    2. 人类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共23对,其中男女相同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染色体,1对。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共22对,与人的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1对。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X。

血型遗传

  1. 血型的区分: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A 、B 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O、A 、B及AB血型。
  2. 血型之间相互关系
    1. 献血者受血者(O型)受血者(A型)受血者(B型)受血者(AB型)
      O型
      A型××
      B型××
      AB型×××
  3. 同型输血
    1. ①同型血可以相互输血;
    2. ②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的人也可以少量接受其他三种血型。(O型: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3. ③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4. 血型的遗传规律
    1. 在ABO血型系统中,IAIB基因是显性基因,而i基因则是隐性基因。
    2. 如 A 型血可能是 IAIAIAi;B型血可能是 IBIBIBi;AB 型血是IAIB;0型血是 ii。据此可以推导出下表。
    3. 父母血型子女会出现的血型子女不会出现的血型
      O与OOA、B、AB
      A与OA、OB、AB
      A与AA、OB、AB
      A与BA、B、AB、O
      A与ABA、B、ABO
      B与OB、OA、AB
      B与BB、OA、AB
      B与A BA、B、ABO
      AB与 OA、BO、AB
      AB 与ABA、B、ABO
例4.(2017 广东) 有一家四口,包括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亲生子女,四人的 ABO 血型各不相同。已知儿子有一次受伤时,是爸爸献的血,那么,以下信息可以确定的是:
A.爸爸的血可以献给家里所有人使用
B.妈妈的血不能献给家里所有人使用
C.女儿有可能是 AB 型血
D.儿子只可能是 A 型或 B 型血
解析
四人的 ABO 血型各不相同,对应分别是 A、B、AB、O 型血。由此可知爸爸可能是 O 型血,为“万能输血者”;儿子同样可能是“万能的受血者”,为 AB 型血。
第一种情况。如果爸爸是 O 型血(能输给任何患者),爸爸和妈妈生出来的孩子血型各不相同, 因此妈妈的血型只能是 AB 型,除此之外,均会出现血型相同的情形,儿子和女儿一个是 A 型血,一个是 B 型血,但是具体是谁无法确定。
第二种情况。如果儿子是 AB 型(能接受各种血液),即需要同时存在和两个显性基因, 且父母和孩子的血型各不相同,那么父母的血型应该为 A、B 型,一人提供, 一人提供,除此之外均可能重复,但是无法确定父母谁是 A 型,谁是 B 型。那么女儿只能是 O 型血。
观察选项,提问“哪一个可以确定”。
A 项:只有在爸爸是 O 型血的条件下才可以满足,在第二种情况下爸爸的血无法献给家里所有人使用,无法确定,可能正确。
B 项:在第一种情况下,妈妈是 AB 型血,只能输给 AB 型血,AB 型血是“万能的受血者”,满足选项;第二种情况下妈妈是 A 型血或者 B 型血,同样不能献给所有人使用,同样只能给同型或者 AB 型使用(母亲的血可以给儿子使用),满足情况,当选。
C:在第一种情况下女儿是 A 型血或者 B 型血,在第二种情况下女儿是 O 型血,两种情况下女儿都不是 AB 型,排除。
D 项:“只可能”错误,在第二种情况下儿子是“万能的受血者”,排除。【选 B】

传染病及免疫

传染病及其预防

  1.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 传染病: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3.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5.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6. 预防传染病
    1. 基本环节预防措施常见的识别特征
      传染源控制传染源一般会说治疗、隔离病人,杀死并深埋有病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用具或环境的消毒、卫生工作(常洗手、戴口等);不容易判断时,还可找是否有传播媒介,比如蚊虫等
      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使健康的人远离病区、注射疫苗、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增强抵抗力等

免疫与计划免疫

  1. 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
  2. 抗体和抗原: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一种可以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抗原。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与免疫类型的区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注射疫苗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从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从免疫类型看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