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翻译推理

字数: 0 字时长: 0 分钟

  1. 本文规定:对命题进行否定,即在命题前面加上 “¬” 的符号代表否定。比如命题为 “吃饭”,否定命题则写为 ”¬吃饭”(不吃饭)

  2. 题目特征

    1. 1.题干和选项中存在明显的逻辑关联词
    2. 2.提问方式为: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一、假言命题

1、前推后

  1. 典型关联词

拓展

  1. ①在逻辑学中,充分条件是指如果条件A成立,则必然导致结果B也成立,但B的成立不一定要求A必须成立。
    1. 例子:如果“下雨”(A),那么“地面会湿”(B)。这里,“下雨”足以保证“地面湿”,所以“下雨”是“地面湿”的充分条件。但B的成立不一定要求A必须成立:意思是B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不一定是A。“地面湿”(B)不一定是因为“下雨”(A),也可能是有人洒水、水管漏水等其他原因。
  2. ②有时候题目会把前面的“如果”省略,只留“那么”,这时候要学会加上“如果”。例如“你买了房屋我就嫁给你”,要学会把这句话变成“如果你买了房屋,我就嫁给你”
  1. 例句
    1. 如果你想上岸,那么请先刷够 5000 题  上岸→刷5000题
    2.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安好→晴天
    3. 只要努力向前,就还有机会   努力→机会
    4. 为了能“上岸”,一定要每天听直播   上岸→听直播
    5. 凡是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违法→惩罚
    6. 一个人是大学生是会写论文的充分条件   大学生→写论文

2、后推前

  1. 典型关联词
  • (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
  1. 小技巧:出现除非 A 否则 B,我们可以变形成“除非……,否则不不……”的形式,即 A ¬B(¬¬B双重否定等价B,把一个否定提前变成否则¬);翻译为(后推前):¬B→A
  2. 例句
    1. 只有刷够 5000 题,才能考到 80 分。  80 分→5000 题
    2. 除非天地合,否则我不会与君绝   与君绝→天地合
    3. 除非交房租,否则搬出去   ¬搬出去→交房租
    4. 通过笔试,是进入面试的前提  进入面试→通过笔试
    5. 食物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  人类生存→食物
    6.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立→人精神,强→国精神

3、逆否等价

  1. 符号表示。爱她就带她去吃肯德基。利用前推后:爱她→吃肯德基;通过逆否等价可得出没吃肯德基→不爱她
  2. 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是推不出的
  3. 例句
    1. 如果某人是北京人,那么他一定是中国人。  北京人→中国人
    2. 张三说:北京人→中国人(肯前必肯后,能推出)
    3. 李四说:¬中国人→¬北京人(否后必否前,能推出)
    4. 王五说:¬北京人→?(否前无必然结论,推不出)
    5. 赵六说:中国人→?(肯后无必然结论,推不出)

: (2018四川)一个人如果是智者,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谦虚的人;而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才会谦虚。但是,如果一个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么他就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由此可以推出()

  1. A.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就是一位智者
  2. B.一个人如果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就不是一位智者
  3. C.一个人如果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4. D.一个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他一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解析
  1. 本题选“由此可以推出”的选项,有“只有……才…”“如果……那么……”逻辑关联词,属于翻译推理题。解题思维:先翻译,后推理。
  2. ①“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智者→谦虚”
  3. ②“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谦虚→认识不足”
  4. ③“如果……那么……”,前推后,则“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简写为“¬听意见”,翻译为“¬听意见→¬认识不足”
  5. ①②串联:智者→谦虚→认识不足,③,得到“认识不足→听意见”,在根据题干条件串联得到:④智者→谦虚→认识不足→听意见。
  6. A项:“如果……就……”前推后,翻译为“认识不足→智者”,观察“认识不足”和“智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是对④的“肯后”,,无法推出前面,排除。
  7. B项:“就”前推后,翻译为“¬听意见→¬智者”,“¬听意见”是对④的否后,“¬智者”是对④的否前,,可以推出,当选。
  8. C项:“如果……就……”前推后,“听意见”是对④的“肯后”,“肯后”不确定,无法推出,排除。
  9. D项:“如果……”前推后,“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 简写为“¬认识不足”,翻译为“¬认识不足→¬听意见”,观察“认识不足”和“听意见”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是对④的“否前”,“否前”不确定,无法推出,排除
  10. 故正确答案为B。

二、且和或

1、且

  1. A 且 B
  2. 典型关联词
  1. 例如

    1. ①我很丑,但是我很抢手。  丑 且 抢手
    2. ②早上我既吃了油条又吃了包子。  吃油条 且 吃包子
  2. “且”的翻译

2、或

  1. A 或 B:表示二者至少一个成立
  2. 典型关联词
  1. 例句

    1. ①我想带你去北京或者上海。  去北京 或 去上海
    2. ②明天要么下雨,要么天晴。  下雨 或 天晴
  2. “或”的翻译

:(2018江西法检)有一盗窃案件,据侦查系二人作案,并初步认定甲、乙、丙、丁、戊五人是犯罪嫌疑人。而且查知以下情况:
①甲、丁二人中至少有一人是罪犯;
②如果丁是罪犯,戊一定是罪犯;
③只有在丙参与时,乙才能作案;
④如果乙不是罪犯,那么甲也不是罪犯;
⑤丙没有作案时间。
请问,罪犯是()

  1. A.乙和丙    B.丁和戊
  2. C.甲和乙    D.甲和戊
解析
  1. 先翻译题干:
  2. ①“至少有一个”翻译为“或”关系,翻译为“甲或丁”。
  3. ②“如果……一定……”前推后,翻译为“丁→戊”。
  4. ③“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乙→丙”。
  5. ④“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乙→¬甲”。
  6. ⑤翻译为“¬丙”。
  7. 从确定信息开始推理,⑤“¬丙”是确定信息,可以直接排除A项。“¬丙”是对③的“否后”,,可以推出“乙没有作案”(¬乙)。“¬乙”是对④的“肯前”,可以推出“甲没有作案”。①是“或”关系,已知“甲没有作案”,“或”关系否一推一,可以推出“丁是罪犯”。结合②,,可以得出“戊是罪犯”,B项当选。
  8. 故正确答案为 B。

三、摩根定律

  1. 德摩根定律是命题逻辑和逻辑代数中的一对重要法则,由奥古斯都·德·摩根提出,用于描述逻辑运算中操作之间的关系。

    1. :“今天吃方便面和大盘鸡”的否定可转化为“今天不吃方便面或者不吃大盘鸡”。即:¬(方便面且大盘鸡)= ¬方便面或¬大盘鸡
    1. :“这次的模考要么数量难要么判断难”的否定可转化为“这次的模考数量和判断都不难”。即:¬(数量难或判断难)= ¬数量难且¬判断难

:(2020山东)某城市选拔志愿者,已知情况如下:
(1)只有小红报名,小白、小黑和小花才会都跟着报名;
(2)如果小白不报名,则小黑也不报名;
(3)如果小黑不报名,则小灰也不报名;
(4)小红没报名;
(5)小灰报名了。
由此可以推出:

  1. A.小白、小黑和小花都报名了
  2. B.小白和小黑都报名了
  3. C.小黑和小花都报名了
  4. D.小白和小花都报名了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① 小白 且 小黑 且 小花小红;
  3. ② 小黑小白;
  4. ③ 小灰小黑;
  5. ④ 小红;
  6. ⑤ 小灰;
  7. 根据②③可得:⑥小灰小黑小白。
  8.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9. 根据⑤⑥可知,⑤是对⑥的肯前,,所以得到小黑和小白都报名了;根据④①可知,④是对①的否后,,可得到(小白且小黑且小花),再依据,得到小白或小黑或小花;又根据前述条件小白和小黑都报名和或关系的否一推一得到小花,即小花没报名。综上所述,小灰、小黑、小白都报名了,小花没报名,只有B项满足,当选。
  10. 故正确答案为B。

四、真假推理

  1. 题型特征:题干中出现几个,但其无法判断,要求通过命题的真假情况推出某些结论。

  2. 解题思路

    1. 例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2.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3. 这里甲乙丙的话中,甲和丙之间明显存在特殊关系,因为甲或者会游泳或者不会游泳,所以甲和丙之间必然有一真一假。三句话只有一个为真,甲丙不能同时是真话或假话,甲丙有一个是真话,所以乙肯定说了假话,那么会游泳的是乙

1、矛盾关系

  1. 矛盾关系:在逻辑学中,矛盾关系是指非此即彼的关系。矛盾关系的双方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必然一真一假。

  2. 常见的矛盾关系

    1. ;例:有罪/无罪
    2. ;例:所有都是男的/有的不是男的
    3. ;例:所有的都不是男的/有的是男的
    4. ;例:才貌双全/没才或没貌
    5. ;例:唱歌或跳舞/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
    6. (鲁滨逊定律);例:天下雨地就会湿/天下雨了地没湿
  3. 解题思路

    1. 首先找矛盾,绕过矛盾看其余。
    2. 条件只有一真,真话在矛盾中,则其余全假;
    3. 条件只有一假,假话在矛盾中,则其余全真。

:(2014浙江)某慈善基金会收到一名没有署名的捐款,经多方调查得知,是林川、吴飞、郑傅、郭博四人中一人中捐的,但问他们时,林川说:“我没捐”,郑傅说:“是吴飞捐的”,吴飞说:“是郭博捐的”,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下列哪项为真?

  1. A.林川说真话,是吴飞捐的
  2. B.林川说假话,是林川捐的
  3. C.吴飞说真话,是郭博捐的
  4. D.郑傅说假话,是郑傅捐的
解析
  1. 吴飞和郭博说的话构成了矛盾命题,故林川说的话为假,所以林川捐的款。答案选B。

2、反对关系

  1. :两个命题都是 “有的” 的形式,例如 “有的A是B” 与 “有的A不是B” 。这种关系下,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假,,但可以同时为真。

    1. 例:1.有的学生是党员 ,2.有的学生不是党员
    2. ①若命题1为假→所有学生都不是党员→有的学生不是党员,即命题2为真
    3. ②若命题2为假→所有学生都是党员→有的学生是党员,即命题1为真
  2. :两个命题都是 “所有” 的形式,例如 “所有的A都是B” 与 “所有的A都不是B” 。这种关系下,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可以同时为假。

    1. 例:1.所有学生是党员 ,2.所有学生不是党员
    2. ①若命题1为真那么命题2一定为假
    3. ②若命题2为真那么命题1一定为假
  3. 解题思路

    1. 没有矛盾找反对
    2. 题目明确表示只有一个真命题,找到“有的”和“有的不”,剩余命题全假;
    3. 题目明确表示只有一个假命题,找到“所有都”和“所有都不”,剩余命题全真。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2)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这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地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

  1. A. 12人都会使用   B. 12人没人会使用
  2. C. 仅有一人会使用   D. 不能确定
解析
  1. 题目说明了三句话只有一个为真,根据下反对关系,(1)(2)两个有人必然有一个为真,故(3)必然为假,说明所长会使用计算机,于是得出有人会使用计算机为真,故(2)必然为假,所以所有人都会使用计算机。答案为A

3、推出关系

  1. 解题思路

    1. 找不到矛盾或反对,就找推出关系。
    2. 遇到两真两假的题目,当不存在矛盾关系,可直接找推出关系,无需找反对关系。

:(2012江西)已知法学10级3班有36人,假定下列四种说法有二个为真,其余为假:
(1)并非法学10级3班所有同学都去过庐山。
(2)法学10级3班王芳和李娜都去过庐山。
(3)只有法学10级3班有人去过庐山,才能说该班长张斐既去过庐山,也去过三清山。
(4)并非法学10级3班没有同学去过庐山。
依据上述假定及其给定条件,下列判断为真的选项是:

  1. A.该班至少有三个同学去过庐山
  2. B.王芳没有去过庐山,但是李娜去过
  3. C.张斐和李娜去过庐山
  4. D.王芳、李娜、张斐都没有去过庐山
解析
  1. 整理题干。
  2. (1)有的同学没有去过庐山;
  3. (2)王芳和李娜都去过庐山;
  4. (3)班长去过庐山和三清山→有同学去过庐山 可翻译为:¬(班长去过庐山和三清山)或有同学去过庐山;(鲁滨逊定律
  5. (4)有的同学去过庐山。
  6. 找不到矛盾反对关系。抓住推出关系定真假。
  7. 分析可知,(2)真→(4)真;(4)真→(3)真。因为条件为两真两假,我们并不能通过“一真前假,一假后真”确定真假。
  8. 但根据推出关系可知,假设(2)为真,可知(4)为真,进而可知(3)为真,这样三个“真”与条件只有两个“真”矛盾,那么(2)一定为假,那真实情况为:¬李娜庐山或¬王芳庐山,也就是说 有同学没有去过庐山,(1)为真。即可得出(1)和(2)一真一假,也就是说(3)和(4)也是一真一假,结合(4)真→(3)真,根据 “一真前假”,可知(4)为假,那真实情况为:所有同学都没去过庐山。
  9. 故正确答案为D。

4、代入排除法

  1. 找不到以上关系,考虑代入排除法。

:(2011联考20%)某机关拟在全民国防教育日举办专项国防教育活动。至于采用何种活动形式,组织者甲、乙、丙三人意见如下:
甲:如果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那就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乙:如果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那就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
丙:不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
上述三人的意见只有一个人的意见与最后结果相符合,最后结果是:

  1. A.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也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2. B.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3. C.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不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
  4. D.不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也不搞文艺演出和专题展览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甲:读书演讲和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且专题展览;
  3. 乙:文艺演出且专题展览读书演讲且知识竞赛
  4. 丙:读书演讲且知识竞赛。
  5. 甲、乙、丙只有一个为真。根据命题不太好判断出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用去验证选项。
  6. 代入A项,甲为假命题,乙为真命题,丙为假命题。
  7. 代入B项,甲为真命题,乙为真命题,丙为假命题。
  8. 代入C项,甲为真命题,乙为真命题,丙为真命题。
  9. 代入D项,甲为真命题,乙为假命题,丙为真命题。
  10. 故正确答案为A。

五、鲁滨逊定律

  1. 什么是鲁滨逊定律:鲁滨逊定律就是将复杂的转换为更易处理的

    1. “如果下雨则取消活动”可写成下雨→取消活动,如果现在告诉你取消活动了,我们根据“下雨→取消活动”是判断不了这个命题是否真假。此时可以根据鲁滨逊定律,下雨→取消活动=不下雨 或 取消活动,那么取消活动是真,则(不下雨或者取消活动)也为真,“下雨→取消活动”命题就为真。

    1. 如何理解:妈妈说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我就带你去旅游。即考上公务员→去旅游;什么情况下妈妈骗了你?即你考上了公务员,但是没有带你去旅游,“但是”表转折,可以用且关系来翻译,可翻译为考上公务员且¬去旅游。那么 “考上公务员→去旅游” 和 “考上公务员且¬去旅游” 构成一组矛盾关系
    1. 如何理解:根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 A→B 的矛盾命题是 A且¬B,对矛盾命题进行否定 ¬(A且¬B),即根据摩根定律 ¬(A且¬B)=¬A或B,所以A→B=¬A或B。

:(2023江西)某次体操比赛之前,有甲、乙、丙、丁四人预测红队、黄队、绿队、蓝队的出场顺序,四人的预测如下:
甲说:只有黄队第二个出场,红队才第一个出场。
乙说:如果红队第三个出场,那么蓝队第四个出场。
丙说:蓝队不是第四个出场。
丁说:黄队第二个出场。
比赛结束后,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为真,那么绿队是第几个出场?

  1. A.第一个
  2. B.第二个
  3. C.第三个
  4. D.第四个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1)红队第一 → 黄队第二;
  3. (2)红队第三 → 蓝队第四;
  4. (3)蓝队不是第四;
  5. (4)黄队第二。
  6. 用鲁滨逊定理等价转换可得:(1)¬红队第一或黄队第二;(2)¬红队第三或蓝队第四;
  7. 因为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为真,若(2)为假,可得“红队第三”并且“蓝队不是第四”,若(3)为假,可得“蓝队第四”,互相矛盾了。因为(2)和(3)都为假,一个推出蓝队不是第四,一个推出蓝队是第四。因此(2)(3)中必有一真,(1)(4)一定为假。
  8. 第二步:根据题干条件进行推理。
  9. 根据(1)为假可知道,“红队第一”并且“黄队不是第二”,根据(4)为假可知“黄队不是第二”。
  10. 若(2)为假,可得“红队第三”并且“蓝队不是第四”,与“红队第一”矛盾,因此(2)为真、(3)为假,进而可得“蓝队第四”,又因为“黄队不是第二”,则“黄队第三”,进而推出“绿队第二”。
  11. 故正确答案为B。

六、随笔练习

例1:(2023事业单位)如果风不大,我们就会去钓鱼;如果天空不晴朗,我们就不会去钓鱼;如果天气很暖和,我们就会去钓鱼。假定上面的陈述属实,如果我们现在正在钓鱼,则必定为真的是:
假定上面的陈述属实,如果我们现在正在钓鱼,则必定为真的是:
①风不大; ②天空晴朗;③天气暖和。

  1. A.仅①     B.仅①、③
  2. C. 仅③     D.仅②
解析
  1. 题干出现,翻译题干:
  2. (1)风不大→钓鱼。
  3. (2)不晴朗→不钓鱼。
  4. (3)天暖和→钓鱼。
  5. 已知
  6. 代入条件(1),“钓鱼”是肯后,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知道“风大不大”,所以不能确定“风不大”;
  7. 代入条件(2),“钓鱼”是对“不钓鱼”的否定,否后推否前,可以推出“晴朗”,所以②能推出;
  8. 代入条件(3),“钓鱼”和箭头后一样,是肯后,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知道“天暖不暖和”。
  9. 只有②能推出,故 D 项当选。

例2:(2024 国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取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儿里。

  1. 由此可以推出:
  2. A.文化文艺工作者只有走进实践深处,才能观照人民生活
  3. B.如果不扎根人民,创作就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4. C.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到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
  5. D.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就说明他们没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解析
  1. 做题要圈出选项的逻辑关联词。当选项中出现多个逻辑关联词时,就是在提醒这是翻译推理题。
  2. 题干出现“只有……才……”,后推前,可翻译为“创作有源泉 → 扎根人民”。除了第一句话,其他句子都不用翻译,如果有选项涉及到了后面的句子,大概率不选。
  3. A 项:“只有……才……”后推前,可翻译为“观照人民 → 走进实践”,和题干翻译出来的式子不一样,选项对应题干的第二句话“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两者之间不存在谁推谁的关系,排除。
  4. B 项:“如果……就……”前推后,可翻译为“¬扎根人民 → ¬创作有源泉”, “¬扎根人民”是否后,否后推否前,可以推出“¬创作源泉”,当选。
  5. C 项:“只有……才……”后推前,可翻译为“了解百姓 → 实地调查”,和题干翻译出来的式子没关系,选项对应题干的第三句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没有翻译的内容)”,排除。
  6. “如果……就……”前推后,可翻译为“¬着眼群众 → ¬实地调查”,选项对应题干的第三句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不存在推理关系)”,排除。

例3:(2015江西法检)某大型电器公司领导对其员工说,除非你们到年底能实现销售五百万台空调的目标,否则将扣除部分年终奖。由此可以推出:

  1. A.若员工实现了销售目标,那么不会被扣除部分年终奖
  2. B.若员工没有实现销售目标,则一定会被扣除部分年终奖
  3. C.若员工被扣除了部分年终奖,则一定是没有完成销售目标
  4. D.只有员工不会被扣除部分年终奖,才会实现销售目标
解析
  1. “除非 A,否则 B”翻译为“¬B → A”。 题干翻译为“¬扣除→实现目标”。
  2. A 项:“若……那么……”前推后,翻译为“实现目标 → ¬扣除”,“实现目标”是对题干翻译的肯后,肯后无必然结论,排除。
  3. B 项:“若……则……”前推后,翻译为“¬实现目标 → 扣除”,“¬实现目标”是对题干翻译的否后,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扣除”,当选。
  4. C 项:“若……则……”前推后,翻译为“扣除 → ¬实现目标”,“扣除” 是对题干翻译的否前,否前无必然结论,排除。
  5. D 项:“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实现目标 → ¬扣除”,如果分不清楚肯后,最起码知道与题干不一样不能选,“实现目标”是对题干翻译的肯后,肯后无必然结论,排除。

例4:(2019青海)昨天晚上,马辉或者去体育馆打球,或者去拜访他的老师秦楠。如果昨天晚上马辉开车,那么他就没有去体育馆打球。只有马辉和他的老师秦楠事先约定好,他才会去拜访他的老师。事实上,马辉事先与他的老师秦楠没有约定。

  1.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2. A.昨天晚上马辉与他老师秦楠一起去体育馆打球
  3. B.昨天晚上马辉拜访了他的老师秦楠
  4. C.昨天晚上马辉没有开车
  5. D.昨天晚上马辉没有去体育馆打球
解析
  1. 翻译题干:
  2. (1)“或者……或者……”表示为“或”关系,即“打球或拜访”。
  3. (2)“如果……那么……”前推后,翻译为“开车→¬打球”。
  4. (3)“只有……才……”后推前,翻译为“拜访→约定”。
  5. 已知“¬约定”。结合条件(3),否后必否前,得到“¬拜访”。“¬拜访”是对(1)中“或”关系其中一项的否定,另外一项不变,得到“打球”。“打球”是对(3)中“¬打球”的否定,否后必否前,得到“¬开车”。
  6. 本题易错 A 项,看到该项出现“打球”,需要注意,根据题干不知道是和谁去的,所以 A 项不能选,是无中生有。选 C

例5:(2017山东)学校工会举办“教工好声音”歌唱比赛,赛后参赛者们预测比赛结果。张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能获奖。”李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刘老师也能获奖。”刘老师说:“如果田老师没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上述3位老师说的都对,并且上述四位老师中有三位获奖。

  1. 由此可以推出没有获奖的是:
  2. A.张老师
  3. B.李老师
  4. C.刘老师
  5. D.田老师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①:张获奖李获奖;
  3. ②:李获奖刘获奖;
  4. ③:田获奖刘获奖;
  5. ④:三人获奖。
  6. 第二步:分析选项。
  7. 由①②③可知:张获奖李获奖刘获奖田获奖;
  8. 由④知只有三位老师获奖,因此张老师一定没获奖,因为肯前必肯后,如果张老师获奖可以推出所有四位老师都获奖,与题干冲突。
  9. 故正确答案为A。

例6:(2012浙江)以“如果孙强、李超不是优秀共青团员,那么周红是优秀共青团员”为一前提,若要必然推出“李超是优秀共青团员”,则需要增加下列哪项作为前提:

  1. A.周红不是优秀共青团员
  2. B.孙强是优秀共青团员
  3. C.周红是优秀共青团员,而孙强不是优秀共青团员
  4. D.孙强和周红都不是优秀共青团员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孙强 且 ¬李超→周红。
  2.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3. A项,翻译为“周红”。属于否定题干的后件,可以得到:孙强 或 李超,只能是推出“李超是优秀共青团员”,而不能必然推出,不是成立的前提,排除;
  4. B项,翻译为“孙强”。属于否定题干前件中的一支,在不知道周红是不是优秀共青团员的情况下,不能推出“李超是优秀共青团员”,不是成立的前提,排除;
  5. C项,翻译为“周红 且 ¬孙强”。“周红”肯定了题干的后件,但肯后无必然结论,因此无法推出“李超是优秀共青团员”,不是成立的前提,排除;
  6. D项,翻译为“¬周红 且 ¬孙强”。“周红”属于否定题干的后件,否后必否前,必然能得出¬(¬孙强 且 ¬李超),即“孙强或李超”。又已知“¬孙强”,根据或命题否一推一,所以必然能推出“李超”,即“李超是优秀共青团员”,是成立的前提,当选。
  7. 故正确答案为D。

例7:(2022青海)球赛即将进入决赛阶段,五个球迷对决赛队伍做了预测。
甲:如果法国无法进入决赛,那么意大利也不会进入决赛;
乙:法国没戏,意大利会进决赛;
丙:或者法国进入决赛,或者葡萄牙进入决赛;
丁:法国和葡萄牙都不可能进入决赛;
戊:意大利和葡萄牙进入了决赛。
结果只有两个球迷预测错误,那么预测错误的球迷是:

  1. A.甲和丁
  2. B.甲和丙
  3. C.丙和戊
  4. D.丁和戊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甲:¬法国→意大利;
  3. 乙:¬法国 且 意大利;
  4. 丙:法国 或 葡萄牙;
  5. 丁:¬法国 且 ¬葡萄牙;
  6. 戊:意大利 且 葡萄牙。
  7. 分析题干条件,甲与乙、丙与丁均为矛盾关系,均必有一真一假。
  8. 根据题干条件可知,只有两个球迷预测错误,说明五句话中有三句真话,两句假话,又因甲与乙、丙与丁均必有一真一假,故戊必然说真话,排除C、D两项;
  9. 既然戊说真话,那么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为意大利和葡萄牙,即法国没有进入决赛,故乙和丙预测正确,可知甲和丁预测错误,A项当选。
  10. 故正确答案为A。

例8:(2020广东)某工作组计划开展实地调研,初步确定只选择粤东、粤西或粤北中的一个地区。对此,工作组中的甲、乙、丙三人提出了以下意见:
甲:在此次调研中粤东更具有代表性,应该前往粤东地区。
乙:上一轮调研已经去过粤北了,这一次应该选择其他地区。
丙:我认为选择粤西或粤北地区开展实地调研更合适。
最终工作组只采纳了其中一个人的意见,则下列陈述一定正确的是( )。

  1. A.工作组前往了粤东地区
  2. B.工作组前往了粤西地区
  3. C.工作组采纳了乙的意见
  4. D.工作组采纳了丙的意见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① 去粤东;
  3. ② ¬粤北;
  4. ③ 粤西或粤北。
  5. 因为题干说只从三个地方进行选择,故条件③等价为“¬粤东”。
  6. 题干条件③与条件①相矛盾,二者必有一真一假,最终工作组只采纳了一个人的意见,故条件②一定为假,所以工作组最后去了粤北地区。即工作组采纳了丙的意见。
  7. 故正确答案为D。

例9:(2019河南司法)国家统计局到某单位开展反腐倡廉公众满意度调查,该单位包括局长在内共有373名员工。有关这373名员工,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满意;
(2)有人不满意;
(3)局长不满意。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为真的是:

  1. A.373名员工都满意
  2. B.373名员工都不满意
  3. C.有1名员工不满意
  4. D.无法确定该单位满意人数
解析
  1. 本题属于真假推理题。
  2. 第一步:找关系。
  3. 本题中(1)有的人满意和(2)有的人不满意是下反对关系,二者必有一真。已知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则这句真话一定在这组反对关系中,那么(3)局长不满意为假。
  4. 由(3)局长不满意为假,可知局长是满意的。由局长满意可以推出有人满意,因此(1)为真,而(1)和(2)只有一真,那么(2)有人不满意为假,因此他的矛盾命题所有人都满意为真。只有A项符合。
  5. 故正确答案为A。

例10:(2024黑龙江公安)专家1说“甲这个商品可以用”;专家2说:“乙这个商品不可以用”;专家3说:“乙或者丙这个商品可以用”。三个专家中只有一个专家的话被采纳了,且只有一个商品可以用。

  1. 由此可以推出:
  2. A.甲商品可以用
  3. B.丙商品可以用
  4. C.第二个专家说的是正确的
  5. D.第三个专家说的是正确的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1)甲;
  3. (2)乙;
  4. (3)乙 或 丙;
  5. (4)只有一个专家的话被采纳;
  6. (5)只有一个商品可以用。
  7. 第二步:根据题干条件进行推理。
  8. 题干没有明显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且“只有一个专家的话被采纳(只有一真)”,故用推出关系。
  9. 假设专家1的话为真,根据条件(5)可知专家2说的话一定为真 ,与条件(4)冲突,故专家1说的话为假;
  10. 假设专家2的话为真,即乙商品不可以用,根据条件(5)可知甲和丙中有一个可以用,此时专家1和专家3的话必然有一个为真, 与条件(4)冲突,故专家2的话为假。
  11. 综上所述,专家1和专家2的话一定为假,那么专家3的话一定为真,D项当选。
  12. 故正确答案为D。

例11:(2024四川)某旅游团去瓷都景德镇旅游,游客们游玩之后,纷纷购买纪念品。关于游客们是否购买了瓷器,有以下一些说法:
①游客们都买了瓷器
②该团的王女士买了白瓷
③有的游客没买瓷器
④如果该团的郑先生没买青瓷,那么该团的王女士就买了白瓷
如果上述说法,那么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1. A.该团的王女士没买瓷器
  2. B.该团的郑先生买了青瓷
  3. C.该团的王女士买了白瓷
  4. D.该团至少一人没买青瓷
解析
  1. 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关系。
  2. ①所有游客都买了瓷器;
  3. ②王女士买了白瓷;
  4. ③有的游客没买瓷器;
  5. ④¬郑先生买青瓷 → 王女士买白瓷。
  6. 分析题干条件,①、③为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游客们的说法为两真两假,故②、④也必有一真一假。
  7. 由鲁滨逊定律可知,A→B等价于¬A或B,④“¬郑先生买青瓷 → 王女士买白瓷”等价于“郑先生买青瓷 或 王女士买白瓷”。
  8. 若②“王女士买了白瓷”为真,则④“郑先生买青瓷 或 王女士买白瓷”也为真,与②、④必有一真一假矛盾,故②“王女士买了白瓷”为假,即王女士没有买白瓷,此时④“郑先生买青瓷 或 王女士买白瓷”为真,根据或关系的否一推一可知,郑先生买了青瓷。
  9. 故正确答案为B。

例12:(2022深圳)上级视察小康村,了解到以下实情:如果宅基地没有管理良好,那么村民活动中心不会建成;除非乡村道路铺设完成,否则生态旅游产业无法发展;村民活动中心建成或者乡村道路没有铺设完成。

  1. 由此可推知:
  2. A.宅基地没有建设良好且生态旅游无法发展
  3. B.宅基地管理良好且乡村道路铺设完成
  4. C.宅基地没有管理良好或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5. D.宅基地管理良好或者生态旅游产业无法发展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1)¬宅基地管理良好 → ¬村民活动中心建成;
  3.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乡村道路铺设完成;
  4. (3)村民活动中心建成 或 ¬乡村道路铺设完成。
  5. 条件(3)是相对比较确定的信息,可以从条件(3)入手。
  6. 条件(3)表明“村民活动中心建成”和“¬乡村道路铺设完成”至少有一项为真。当“村民活动中心建成”为真时。
  7. 当“村民活动中心建成”为真时,根据条件(1)否后推出否前可知,“宅基地管理良好”为真;
  8. 当“¬乡村道路铺设完成”为真时,根据条件(2)否后推出否前可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真。
  9. 由于“村民活动中心建成”和“¬乡村道路铺设完成”至少有一项为真,因此“宅基地管理良好”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至少一项为真,即“宅基地管理良好” 或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即为D项。
  10. 故正确答案为D。
  11. 本题可以利用
  12. (3)村民活动中心建成 或 ¬乡村道路铺设完成 等价 ¬村民活动中心建成 → ¬乡村道路铺设完成
  13. (1)(2)(3)递推可得 ¬宅基地管理良好 → ¬村民活动中心建成 → ¬乡村道路铺设完成 →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14. 观察选项,根据鲁滨逊定律。
  15. D 等价于 ¬宅基地管理良好 →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16. 故正确答案为D。

例13:(2021黑龙江38%)(1)既去南京,又去深圳。(2)只有去广州,才去深圳。(3)如果南京和深圳都去,那么去广州。如果只采纳一个人的建议,可以推出的是:

  1. A.去南京和广州,不去深圳
  2. B.去广州和深圳,不去南京
  3. C.去广州,但不去南京和深圳
  4. D.去南京和深圳,但不去广州
解析
  1. 第一步:翻译题干。
  2. ①南京且深圳
  3. ②深圳→广州(根据鲁滨逊定律可知,该条件等于:¬深圳或广州)
  4. ③南京且深圳→广州(根据鲁滨逊定律可知,该条件等于:¬南京或¬深圳或广州)
  5. ②和③后半部分内容相同,假设②成立,则③也一定成立,题干限定“只采纳一个人的建议”,所以②一定为假,即②的矛盾“去深圳且不去广州”为真,排除A、B、C三项。
  6. 因此,选择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