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3.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即物理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如:水的三态转化,石油的分馏,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键的断裂或者形成化学键,如食盐晶体熔化时就是破坏晶体中的离子键,而液体NaCl降温变成晶体时,又形成了离子键。
  2. 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相比,化学变化有以下特征:
    1. ①有新物质生成
    2. ②常伴有放热、发光、变色、发声等现象
    3. ③变化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同时新键形成。如:石油裂化,煤干馏,胃内消化食物等。
    4. 化学变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 化学性质: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再如,硫酸铜溶液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2.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它的物理性质,如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胆矾是一种蓝色的固体。
  3.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例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实验证明,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如大气稀薄的地方,大气压强变小,这时水的沸点就会降低。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把 101 kPa 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4. 一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大气压强为101kPa)
  5. 物质颜色和状态熔点/℃沸点/℃
    无色液体0100
    银白色固体15352750
    银白色固体660.372467
    氧气无色气体-218.4-182.9
例1.(2021 年广东省考)下列词语所描述的场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聚沙成塔   B.百炼成钢   C.香气四溢   D.冰冻三尺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A项,聚沙成塔指把沙子堆积成宝塔,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项,百炼成钢是将生铁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项,香气四溢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项,冰冻三尺是水结成冰,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例2.(2019 广东选调)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能用作电线,是因为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C.生石灰可作干燥剂,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D.汽油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可以溶解油污
解析
A项:铝能被用作电线,是利用了铝的导电性和延展性,并非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
B项:液氧可用作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且氧气不具有可燃性,错误;
C项:生石灰可作干燥剂,是因为其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非吸附能力,错误;
D项:汽油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易溶于汽油,即汽油可以溶解油污,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

  1. 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1.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 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   (3)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2.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3. 液体药品的取用
    1.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4. 物质的加热
    1.   酒精灯里的酒精不能太多,不能超过 2/3。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3.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4.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5.   (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例3.(2020 广东)实验员小张计划配制浓度为 8%的氯化钠溶液,在配制过程中,他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使用量筒称量水的体积。但由于操作失误,最终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则以下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是( )
A.称量前未调平衡,天平指针偏右
B.称量时,使用了已生锈的砝码
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D.将水倒入烧杯时,一部分洒在外面
解析
最终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根据溶液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可以推断,可能的原因为称量出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或者是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
A项:托盘天平称量是根据左右平衡的原理,左物右码,称量前未调平衡,天平指针偏右,说明原先右边重,则称量一定质量的氯化钠,相当于是事先先用部分氯化钠平衡天平后又进行的称量,故所称量的氯化钠质量会偏大,溶液浓度也偏大,排除;
B项:天平砝码如果生锈,则会导致砝码的质量变大,则所称量的氯化钠质量会偏大,溶液浓度也偏大,排除;
C项: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真正看到示数已经到了需要量取的体积时,量取的水已经多了,即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小,正确;
D项:将水倒入烧杯时,一部分洒在外面,即溶剂质量变小,所以溶液质量也变小,溶液浓度偏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气体

  1.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2.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 N2 来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可分别表示为 O2CO2 等。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4. 氧气
    1.   性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臭,无味气体。氧不可燃,但助燃。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在压强为 101 kPa 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1.   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例如,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
      2.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2.   用途:用来供给呼吸,用来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航空航天等。
    3.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如果是检验氧气是否装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5. 制取氧气
    1. ①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2. ②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3. ③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这
    4. ④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任何液态物质都有一定的沸点。科学家们正是利用了物质的这一性质,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升温。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 ℃,比液态氧的沸点(-183 ℃)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到 1.5×104kPa,并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6. 氧气收集
    1. 排水法: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排水法就是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中水槽中,将氧气通入瓶内,待水完全排空,即可集满,这种方法收集的纯度较高。
    2. 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用较长的导管,向瓶底通入氧气,即可收集到氧气。
  7. 氮气
    1. 性质:无色、无臭、无味、无毒、难溶于水。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排水法收集。
    2. 用途:
      1. 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做保护气。食品防腐剂、灯泡延长使用寿命
      2. ②用于制造氮肥、硝酸等。
      3. ③液氨变成气体时吸收大量热量,降低周围的温度,所以液可以做制冷剂。
      4. ④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8. 二氧化碳
    1. 性质:
      1. ①无色无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水溶液呈现弱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是干燥的二氧化碳其他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CO2+H2O=H2CO3,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 ②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装满,用点燃的木条放瓶口
      3. ③不可燃,也不助燃
      4. 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2Ca(OH)2=CaCO3+H2O
    2. 用途
      1. ①灭火: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其不可燃的化学性质,以及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而且液化的二氧化碳喷出后会迅速汽化,汽化吸收周围热量,使得周围温度变低。二氧化碳灭火器,如钾、钠、镁等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痕迹,。除此之外,还可以扑灭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料、布料、纸张、橡胶、塑料等燃烧形成的火灾。
      2. ②制造舞台烟雾: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吸热会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吸热导致周围温度下降,因此水蒸气会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因此舞台上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3. 二氧化碳制取:
      1. 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CaCO3+2HCl=CaCl2+CO2+H2O
  9. 稀有气体
    1. 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和氡)所占比率虽然很小,但它们却是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它们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2. 用途:
      1. ①用作保护气;利用其化学性质稳定。
      2. ②氦气用于热气球:利用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这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3. ③制造发光灯管(霓虹灯);不同稀有气体通电后产生的光的颜色不一样,利用其物理性质
  10. 氢气
    1. (1)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 (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制取氢气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 (3)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在燃烧前需要验纯,其燃烧的火焰呈现淡蓝色,且会出现清脆的爆鸣声,杯壁会有水珠。2H2+022H20
    4. (4)氢气具有还原性,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uOCu+H2O(加热)。
  11. 一氧化碳
    1. (1)无色、无臭、无刺激性、剧毒的气体
    2. (2)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3. (3)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一般不会用排空气法收集。
    4. (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可用于金属冶炼CuO+COCu+CO2(加热)。
    5. (5)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气体的火焰是蓝色
    6. (6)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碳氧血红蛋白,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
  12. 甲烷
    1. (1)甲烷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 (2)甲烷能够燃烧,火焰是蓝色。CH4+202CO2+2H20
    3. (3)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需要验纯,不纯的会发生尖锐的爆鸣声,纯净的则声音很
  13. 氯气
    1. (1)氯气单质呈现黄绿色
    2. (2)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3. (3)可用作为强氧化剂,可用于杀菌消毒。因为氯气溶于水后形成次氣酸,次氯酸具有消毒。
    4. (4)液氯为黄绿色的油状液态,有剧毒。
  14. 臭氧
    1. (1)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做氧化剂
    2. (2)在常温常态常压下,较低浓度的臭氧是无色气体,当浓度达到15%时,呈现出淡蓝色
    3. (3)臭氧属于有害气体,可溶于水。
    4. (4)臭氧很不稳定,在常温常态常压下即可分解为氧气。
  15. 二氧化硫
    1. (1)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
    2. (2)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
    3. (3)单质硫是黄色的品体,又称作硫磺硫,在空气中燃烧放热,有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
例4.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用天平称
B.用澄清的石灰水
C.点燃,并观察气体能否燃烧
D.用燃着的木条
解析
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氧气、空气要用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照常燃烧的是空气.
故选D
例5.(2020 上海)医院吸氧的氧气吸入器(图 2),其作用原理与图 1 类似,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用来湿润氧气
B. B 导管连接氧气钢瓶
C. 可以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流速
D. 可以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解析
A项:氧气从A导管通入,通入水中,再通过B导管排出,可以用来湿润氧气,正确;
B项:若B导管连接氧气钢瓶通入氧气,则会导致瓶内气体气压增大,使水从A导管排出,错误;
C项: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水时会看见有气泡生成,故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判别输出氧气的速度,正确;
D项: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判别是否有氧气输出,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物质构成

分子与原子

  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2. 分子的性质
    1. 1、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 2、分子间有间隙;
    3. 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 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1.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氧分子(O2)是由 2 个氧原子构成的,1 个氢分子(H2)是由 2 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 1 个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的,1 个氨分子(NH3)是由 1 个氮原子和 3 个氢原子构成的。
  4.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 1 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1.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1.   氖、氩等稀有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 8 个电子(氦为 2 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钠、镁、铝等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氯、氧、硫、磷等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2.   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钠原子的最外层有 1 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 1 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3.   在上述过程中,钠原子因失去 1 个电子而带上 1 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 1 个电子而带上 1 个单位的负电荷。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如钠离子(Na+);带负电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如氯离子(Cl)。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可见,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1.   在化学中,。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化合物。比如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 8 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 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8 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将质子数为 1 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 6 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2.   元素可以是金属、非金属或类金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并且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非金属元素则通常不易导电和导热,并且容易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类金属元素则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
  3.   在自然界中,元素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

  1.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合金。
  2. 纯净物:没有其他杂质,只有一种物质。
    1. (1)单质
      1. ①金属单质:铁、铜、铝、金、银,汞等。
      2. ②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氣气、金刚石等
    2. (2)化合物
      1. ①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2. ②有机化合物: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的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如乙醇是有机化合物,
    3. (3)氧化物
      1. ①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0,CO2.
例6.(2021 广东选调)甲、乙两个烧杯内分别装有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现在往两个烧杯内滴入红色墨水,并观察墨水的扩散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烧杯内的墨水扩散速度更快,因为温度高时分子移动速度更快
B.乙烧杯内的墨水扩散速度更快,因为温度高时会抑制分子活性
C.甲、乙烧杯内的墨水扩散速度相同,因为墨水分子间斥力相同
D.甲烧杯内的墨水扩散速度更快,因为温度高时分子间的张力更大
解析
分子的热运动指的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0度的情况下也会做热运动,内能就以热运动为基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故正确答案为A。

  1. 海水、陆地水储量比
  2.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1.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如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3. 纯水: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有时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1.   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4. 硬水与软水:有些地区的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结水垢,就是因为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1.   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通过煮沸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制取。
    2.   
  5. 水的组成:水分子(H₂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水分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 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水;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6. 水的电解: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 2:1,正极产生氧气 ,负极产生氢气。
例6. (2022 广东省考)关于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静置沉淀可帮助去除水中大颗粒不溶性物质
B.消毒剂消毒是利用化学方法杀灭水中的细菌
C.蒸馏法可以去除水中的所有杂质
D.过滤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从而使硬水软化
解析
A项:由于大颗粒不溶性物质静置一段时间后,会沉淀到容器的底部,所以静置沉淀可帮助去除水中大颗粒不溶性物质,正确;
B项:消毒剂也被称为“化学消毒剂”,大多数具有强氧化能力,可使环境中的细菌无法生存,从而实现消毒作用,因此消毒剂消毒是利用化学方法杀灭水中的细菌,正确;
C项:蒸馏可使液态水变为水蒸气,通过收集水蒸气来获得纯净的水,该过程中收集的只有水,因此蒸馏法可以去除水中的所有杂质,正确;
D项: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过滤法是常用的分离溶液与沉淀的操作方法,因此无法去除水中可溶性的物质,无法使硬水软化,错误。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 碳单质
    1. (1)金刚石:无色透明的品体,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天然物质,可用于制作钻石,切割玻璃等
    2. (2)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以用来制作铅笔芯、石垦电极等
    3. (3)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非金属单质。注意:金刚石、石墨、C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 (1)可燃性:
      1. ①在高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C+O2=CO2(点燃)
      2. ②当氧气不足的时候,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C+O2=2CO(点燃)
    2. (2):碳能用于冶炼金属,将金属矿物变成金属单质。例如:C+2CuO=2Cu+CO2(高温),在这个反应里,氧化铜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3. (3)在高温条件下,碳还能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C+CO2=2CO(高温)
  3. 其他碳物质
    1. 活性炭:灰黑色多孔固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工业和生活中广泛用于除异味、去除水中的杂质等等。
    2. 简易的净水装置:
      1. ①石英砂过滤较大颗粒
      2. ②活性炭吸附有色有味的物质
      3. ③蓬松棉吸附颗粒很小的不溶性物质
例7.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碳素墨水常用于书写档案
C. 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D.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用点燃的方法区分
解析
A项这是正确的,因为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主要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项正确的,因为碳具有稳定性,碳素墨水不易褪色
C项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实际上,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而不是酸雨。‌错误
D项正确的,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答案为C

燃烧及其利用

  1. 燃烧的条件
    1.   ①用水灭火目的是使得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   ②用泥土覆盖燃烧物目的是为了隔绝空气。
    3.   ③在未燃烧的可燃物表面喷酒化学阻滞剂,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2. 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1. 物质白磷红磷木材木炭无烟煤
      着火点/℃40240250-330320-370700-750
  3. 灭火器种类
    1. 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2. 灭火器灭火原理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灭火。干粉中的无机盐分解吸收热量,形成玻璃状覆盖层隔绝氧气,同时稀释氧气和冷却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气体火灾及电气设备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通过窒息作用和冷却作用灭火。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喷出后排除空气,包围燃烧物,降低氧浓度,同时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适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
      ‌水基型灭火器通过窒息和冷却作用灭火。水基灭火器中的复合灭火剂在燃烧区形成窒息层,同时吸收热量适用于扑救各种油类火灾、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
  4. 化石燃料的利用: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1.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如果能有效地提高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了化石能源的使用期限。
    2.   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着困难。
    3.   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 ●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
      3.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4.   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这一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很多地方已用天然气来替代煤。
    5.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例8. 常见的泡沫灭火器内有两个容器,外壳内装碳酸氢钠与泡沫灭火剂的混合溶液。另有一玻璃瓶内胆,装有硫酸铝水溶液。如图所示,正常情况(图Ⅰ)下。两种溶液互不接触。当需要使用泡沫灭火器时把灭火器倒立(图Ⅱ),两种溶液发生化学反应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打开灭火器开关时,泡沫从灭火器中喷出,覆盖在燃烧物品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出的物质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B.泡沫灭火器在灭火时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C.泡沫灭火器适宜用于扑救汽油、柴油、带电设备等引起的火灾
D.泡沫灭火器使用完静置一段时间后,内装物质将全部变为液体
解析
A选项:硫酸钠和氢氧化铝,以及二氧化碳,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A错。
B选项:泡沫从灭火器中喷出,覆盖在燃烧物品上,使可燃物和空气隔绝,从而灭火,所以选B。
C选项:泡沫灭火器中含有大量溶液,溶液中的水可以导电,会引发漏电,因此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给带电设备灭火,所以C错。
D选项:泡沫灭火器使用后,即题干中化学反应已经发生,会产生氢氧化铝沉淀,是不溶于水的,所以D错。
故本题选B。

金属

  1. 金属活动性
    1.   1、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则越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2.   2、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1.   (1)氢不是金属,而是金属活动顺序的分界线,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等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但是氢的后面则无法与酸发生反应。
      2.   (2)需要注意的是,浓硫酸、稀硝酸、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与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非置换反应。铁在常温下遇到浓硫酸/浓硝酸会发生钝化,产生致密氧化膜,所以可以用铁制品盛放浓硫酸和浓硝酸。但是铁和稀硝酸不会发生钝化。
  2. 常见的金属
      1.   (1)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因此常用铝合金做门窗材料
      2.   (2)铝能够被用作电线是利用了铝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3.   (3)铝的密度比较小而且防腐蚀性能力强,因此可以用来做航空材料
      4.   (4)银白色轻金属
      5.   (5)铝粉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能猛烈燃烧,并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
      1.   (1)铁是一种银白色颇软的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
      2.   (2)在潮湿的环境中,铁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
      3.   (3)在铁表面涂上油漆或者在铁表面电镀其它金属可以防止生锈
      4.   (4)三氧化二铁呈现红色
      1.   (1)铜单质呈现紫红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缓慢生成铜锈,铜锈为绿色固体。
      2.   (2)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制作导线。(即便银的导电性比铜强,但一般不用银座电线,因为银的价格高。)
      1.   (1)用钨作灯丝,是利用了钨丝的熔点高(3410度)不容易因为过热而熔化
      1.   (1)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3. 合金
    1.   定义:是指两种或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2.   一般来说,合金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大、抗腐性较好,
    3.   常见的合金:生铁和钢(由于都是铁合金,因此都能被磁铁吸引)。黄铜也属于合金
    4. 铁合金生铁
      含碳的质量分数2%以上0.02%-2%
      机械性能质硬而脆,韧性差坚硬、韧性高(可塑性好)
  4.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铝
  5.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钙
  6.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铁
  7.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银
  8. 硬度最高的金属—— 铬
  9. 熔点最高的金属—— 钨
  10. 熔点最低的金属—— 汞
  11. 密度最大的金属—— 锇
  12. 密度最小的金属—— 锂
例9.下列鉴别假黄金(铜锌合金)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稀硫酸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用火烧   D.看颜色
解析
A. ‌用稀硫酸溶液‌:铜锌合金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黄金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来鉴别真假黄金‌。
B. ‌硝酸银溶液‌:铜和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白色的金属银,而黄金不与硝酸银反应,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来鉴别真假黄金‌
C. ‌用火烧‌:铜在燃烧时会被氧化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黄金不会被氧化,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燃烧后的颜色变化来鉴别真假黄金‌
D. ‌看颜色‌:虽然铜锌合金和黄金的颜色相似,但通过观察颜色很难准确区分真假黄金‌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2.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搅拌、温度、接触面积(形状)
  4. 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如油水混合物、石油原油、橡胶的乳胶、油漆、牛奶等就是乳浊液。
    1. 洗洁精洗涤油污:乳化原理
    2. 汽油洗涤油污:溶解原理
  5.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 海水晒盐
  7.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1.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 20℃时,100 g 水里最多能溶解 36g 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 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g。
    2. 温度:
      1. 大多固体溶质溶解度(S)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2. 固体 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 固体 NaCl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4.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O2
    3. 压强:
      1. 压强对固体的溶解度的影响不大
      2.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如 CO2
例10. (2020 广东选调)如图所示为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根据上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 t1-t2 温度范围内,同一温度时,上述三种物质配制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可能全部相同
②温度升高时,有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溶质析出后不计入溶液质量,下同)会减少
③将温度为 t2 时溶质质量相同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三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关系是 c>b>a
A. ①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解析
①溶解度是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一般以100克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质量来表示,饱和溶液浓度可以通过[溶解度/(100+溶解度)]计算。观察t1~t2 温度范围内,a、b、c三条温度曲线没有交点,因此,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可能全部相同;正确。
②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部分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因此c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减小;而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会有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因此a、b两种物质的溶液质量不变;错误。
③将温度为t2时溶质质量相同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温度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图可知为a=b>c,在溶质相同的情况下,a、b饱和溶液质量相同,而c需要溶剂的量更多,溶液质量也更大,所以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液质量关系为c>a=b。当温度下降到t1时,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无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质量与t2时相同。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减小,而a物质溶解度减小的幅度大于b物质,a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质量更多,溶液质量也减小得更多,所以在t1时,c>b>a;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酸、碱、盐、化肥

  1. 酸碱性和 PH 值
    1. 酸碱性:是指溶液在酸碱反应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变色过程属于化学反应)
    2. 酸碱检测:
    3. PH 值:用来表达酸碱性强弱的数值,可以用 PH 试纸来测量,PH>7为碱性,PH<7为酸性
    4. 注意:
      1. ①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2. ②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氯化铵溶液属于盐溶液。
  2. 常见的酸
    1. 用途
      盐酸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醋酸用于除去水垢。白醋能够除水垢是因为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与白酷能够发生反应。
      硝酸硝酸是重要的氮肥原料,可以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生长。硝酸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农药等化学品。
    2.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所以,使用浓硫酸时应十分小心。
    3.   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
  3. 常见的碱
    1.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   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3.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去污时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
    4.   氢氧化钙也是一种常见的碱,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石灰水中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得到:CaO+H2O=Ca(OH)2
    5.   氢氧化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建筑上用熟石灰与沙子混合来砌砖,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黄粉等的石灰浆,可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止害虫生卵;农业上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熟石灰还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等等。
    6.   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通过研究和分析可知,像盐酸、硫酸这样的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H+和酸根离子,即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 H+,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同样,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这样的碱,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 OH-,即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 OH-,所以,碱也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4.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 NaOH+HCl=NaCl+H2O
    2. Ca(OH)2+2HCl=CaCl2+2H2O
    3. 2NaOH+H2SO4=Na2SO4+2H2O
    4.   在农业生产中,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形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酸性增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其酸性。
    5.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物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印染厂的废水呈碱性,可加入硫酸进行中和。
    6.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大量胃酸,造成胃部不适以致消化不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7.   人被有些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而痛痒。
    8.   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就可减轻痛痒
  5. PH试纸注意事项
    1.   不可用水湿润 pH 试纸
    2.   不可将溶液倾倒在 pH 试纸上
    3.   不可将试纸直接伸入溶液中
    4.   不可超过半分钟再读取 pH 值
  6. 常见的盐
    1.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 NaCl);而化学中的盐,不仅仅是指食盐,而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2.   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除食盐外,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等都属于盐;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也属于盐。
    3.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既可以和酸反应,也可以和碱反应。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
    4.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是碱性。
  7. 化肥
    1. 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 分类化学成分主要作用
      氮肥含氮化合物: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和氣化铵(NH4CI),以及硝酸盐如硝酸铵(NH4NO3)和硝酸钠(NaNO3)等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氨肥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磷肥磷 酸盐: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Ca(H2PO4)2(磷酸二氢钙)和CaSO4的混合物]等磷是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钾肥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等钾在植物代谢活跃的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量较高,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例11.(2020 年广东省考)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紫色的蝴蝶兰花溶液作为酸碱指示剂,其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则显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盐水中滴入蝴蝶兰花溶液,溶液呈红色 B.在纯净水中滴入蝴蝶兰花溶液,溶液呈无色 C.在苏打水中滴入蝴蝶兰花溶液,溶液呈黄色 D.在酸或碱性溶液滴入蝴蝶兰花溶液后,变色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
盐水和纯净水均呈中性,向盐水和纯净水中滴加蝴蝶兰花溶液,溶液的颜色将变为与蝴蝶兰花溶液相似的紫色,故A、B两项均错误。苏打水呈碱性,根据题目可知蝴蝶兰花溶液遇碱性溶液则显黄色,故C项正确。指示剂遇酸或碱性溶液变色,是由于指示剂与酸碱性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从而使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故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例12. (2021 上海)下图是碳酸氢铵(NH4HCO3)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信息,关于该化肥的说法错误的是

碳酸氢铵(碳铵)净重:50kg,含氨量:>16.0%

  使用注意事项:碳铵是一种氨肥,易溶于水,受潮时常温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遇碱时放出氨气。

A. 不要受潮或暴晒   B. 与碱性化肥混合施用
C. 储存和运输时要注意密封   D. 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解析
A项,根据题干可以知道,碳酸氢铵(NH4HCO3)受潮或暴晒时会分解,正确;
B项,碳酸氢铵(NH4HCO3)中含有铵根离子,能和碱反应放出氨气,导致氮元素流失,肥效降低甚至完全消失,错误;
C项,运输过程中,需保持容器密封,利于防潮、防雨、防曝晒,正确;
D项,碳酸氢铵(NH4HCO3)容易分解挥发,损失肥效,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可防止挥发,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