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世界历史

字数: 0 字时长: 0 分钟

一、世界古代史

  1. 1、古埃及:位于非洲东部尼罗河下游,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与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创造了象形文字。著名历史遗产是金字塔。

  2. 2、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3. 3、古印度:将社会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四个等级。

  4. 4、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者合称为爱琴文明。希腊邦城最具代表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公元前334年春,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5、古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 6、大化改新:“大化革新”屡经反复,持续半个多世纪,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2. 7、阿拉伯帝国:622年,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其继承人“哈里发”完成了阿拉伯的统一。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3. 8、奥斯曼土耳其:13世纪末,居住在小亚细亚西北角的突厥部落首领奥斯曼建立国家,称其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到17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

  1. 1、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与科学领域掀起的对封建主义、中世纪神学和哲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 2、文艺复兴三杰

    1. (1)但丁:代表作,恩格斯称其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标志人文主义曙光。;

    2. (2)彼特拉克: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14行诗赞美爱情,突破中世纪宗教诗歌的束缚。,强调“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推动拉丁语与方言文学分离,奠定意大利语文学基础。

    3. (3)薄伽丘:代表作,被称作“《人曲》”,与但丁《神曲》并称。

  3. 3、美术三杰

    1. (1)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 (2)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刻家、画家、建设师和诗人

    3. (3)拉菲尔:《西斯廷圣母像》、《雅典学派》

  4. 4、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

    1. (1)英国——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2. (2)法国——拉伯雷及其《巨人传》

    3. (3)德意志——伊拉斯谟及其《愚人颂》

    4. (4)西班牙——塞万提斯及其《堂吉可德》

科学发现

  1. 1、哥白尼及其“太阳中心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

  2. 2、开普勒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发现行星沿的规律

  3. 3、伽利略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自制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4. 4、布鲁诺: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学说;提出“宇宙无限论”

  5. 5、弗兰西斯·培根:科学归纳法;“知识就是力量”

地理发现

  1. 1、迪亚士:葡萄牙人,最远到达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基础。

  2. 2、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3. 3、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4. 4、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 (2)时间:1638 年
    3. (3)原因: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
  2. 2、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活动。

思想启蒙运动

  1. 1、早期启蒙思想家(英国)

    1. (1):霍布斯创立机械唯物主义体系,主张宇宙由机械运动物体构成。1651年出版《利维坦》,提出国家是人民为遵守自然法订立契约形成的“人造机器”,并支持君主专制。他将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视为群鬼,同时主张利用国教管束民众以维持社会秩序。

    2. (2):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启蒙思想家和俗称“自由主义”之父。认为是英国最早的经验主义者之一。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不能干涉臣民的财产,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3. (3)牛顿:使“理性”和“自然法则”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信念。

  2. 2、法国的启蒙运动

    1. (1)伏尔泰:主张信仰上帝,但抨击天主教会,批评罗马教皇,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伏尔泰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2. (2)孟德斯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建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 (3)卢梭:提出说,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美国独立战争

  1. 1、开始:1775 年春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2. 2、整编军队:1775 年 5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成立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

  3. 3、美国的独立: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杰斐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从此正式开始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4. 4、战争转折点: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

  5. 5、结束:1781 年约克镇英军投降;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1、开始: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 2、第一阶段:1789 年 7 月 14 日—1792 年 8 月,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1. (1)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 (2):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规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基本原则;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3. (3)1794年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3. 3、拿破仑帝国: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拿破仑先后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等法律文献。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 1、《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2、巴黎公社: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三、世界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1、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1. (1)三国同盟:1882,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

    2. (2)三国协约:1907,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协约国]

  2. 2、战争原因

    1. (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2.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法德、俄奥、英德——英德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3. (3)矛盾的实质:

  3. 3、战争发起的导火索:1914.6.28,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匈帝国,1914 年 7 月,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4. 4、战争进程

    1. (1)第一次马恩河战役(西部战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2. (2)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德国向法国凡尔登要塞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役,又被称为“绞肉机”、“屠场”,也是一战的转折点,德意志走向失败。

    3. (3)索姆河战役: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作战。此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把坦克投入实战中的战役。双方均付出惨重伤亡,英法联军仅推进5-12公里‌。

    4. (4)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

    5. (5)美国、中国等国加入协约国:,战场扩大至亚洲、非洲等地。

    6. (6)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又称雷姆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

    7. (7)战争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郊外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战争造成约70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直接推动了国际秩序的重组。

  5. 5、战争结果

    1. (1)

    2. (2)四大帝国解体:

      1. ①德意志帝国:领土缩减,军备受限,承担巨额赔款。‌
      2. ②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等独立国家。‌
      3. ③奥斯曼帝国:丧失中东领土,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4. ④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退出战争,苏维埃政权建立。‌
  6. 6、巴黎和会

    1. (1)《凡尔赛和约》:1919.6.28由协约国与德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订的条约,目的惩罚、削弱德国,但严苛条款埋下德国复仇隐患。

    2. (2)国际联盟的成立: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为二战后的联合国取代。

  7. 7、战争性质及影响

    1. (1)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

    2. (2)影响:

      1. ①造成极大的损失、破坏、灾难;
      2. ②造成欧洲的分裂、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变化;
      3. ③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诞生苏维埃俄国;
      4. ④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1. 1、美国经济危机:1929—1933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 2、罗斯福新政:1933—1939 ,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实行“新政”。新政的目的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其内容可概括为复兴、救济和改革三个主题。

  3. 3、法西斯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1)意大利:1922 年,墨索里尼率先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2. (2)日本: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方法西斯力量增强的表现,1936 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第二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3. (3)德国:1933 年初希特勒上台执政,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1931年9月18日 至 1945年9月2日。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中、苏、美、英等组成的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反抗德、日、意轴心国侵略的全球性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参战,84个国家和地区和约20亿的人口(参战军队超过1.1亿)被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

  2.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39年9月,随后英、法对德宣战,标志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扩展到全球规模。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二战在亚洲爆发。

  3. 2、战争进程

    1. (1)德国闪击波兰:1939 年德军以闪电战术突袭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2. (2)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 年英法联军防线在纳粹德的快速攻势下崩溃,英军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3. (3)苏德战争: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4. (4)太平洋战争:1941 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5. (5)中途岛战役:1942 年,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最终以美军获胜告终,日军自此逐渐丧失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6. (6)北非战争:德意轴心国与英法美盟军为争夺北非控制权而展开的军事冲突。1942 年英军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军,成为北非战场转折点。

    7. (7)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指苏德战争中苏联军队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与德国展开的战略性攻防战役。1943 年最终苏军击溃德军,成为二战转折点,此后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8. (8)诺曼底登陆:美英同盟国军队于1944年6~7月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对德军实施的登陆作战。盟军胜利,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4. 3、重要会议

    1. (1)开罗会议,1943.11.22-26,中美英,;并通过的,庄严声明,

    2. (2)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苏美英,。 1944,诺曼底登陆——英美军队重返欧洲大陆,法国光复;

    3. (3)雅尔塔会议,1945.2.4-11,美英苏,;1945,德国无条件投降;

    4. (4)波茨坦会议,1945.7.17-8.2,美苏英,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5. (5)1945.10,《联合国宪章》签订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5. 4、战争的结束:1943 年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政权垮台,9 月 3 日,意大利投降,标志着柏林一罗马轴心的解体,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大胜利。1945 年 5 月,苏军攻克柏林,5 月 8 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6. 5、战争胜利的意义

    1. (1)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社会主义 vs 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半个世纪的冷战;

    2. (2)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3. (3)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殖民地解放;

    4. (4)联合国诞生。

冷战格局

  1. 1946 年 3 月 5 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是“冷战”的第一枪

  2. 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声明美国外交政策,称为“”,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3.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成立。

  4. 《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缔结的针对苏联等国的军事联盟条约。条约于1949年4月4日与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起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之一,它成为美国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

  5. 《华沙条约》:是苏联、东欧国家为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5年5月,苏联与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8国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

  6.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在明斯克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降下,标志着苏联解体。

当代科技革命

  1.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称为新技术革命

  2. 1945 年 7 月 16 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标志着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3. 1957 年 10 月 4 日、11 月 3 日,苏联相继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新纪元

  4.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的阿波罗 11 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 月 21 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