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新技术

字数: 0 字时长: 0 分钟

一、科技史

  1. 1、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及量子论
科学理论代表人物成就
经典力学伽利略1.
2.
3.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4.(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经典力学牛顿1.宏观运动规律
2.
相对论爱因斯坦1.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弥补了其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发展了牛顿力学
4.成为原子能、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量子论普朗克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2.量子论与相对论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1. 2、达尔文与进化论
诞生背景1.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
2.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推动
3.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内容
内容1.1859 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2.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观点
意义1.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3.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的思想界产生巨大震动
  1. 3、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网络)时代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 20 世纪初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电力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现代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空间技术
新能源煤炭石油核能
新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
基础科学力学(牛顿)电磁学(法拉第)相对论(爱因斯坦)
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美国
重要人物及发明美国
英国
英国
④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英国
英国
⑥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说法国
①爱迪生发明电灯、美国
②莱特兄弟发明美国
美国
④爱因斯坦提出美国
预言电磁波存在英国
⑥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俄国
⑦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俄国
⑧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德国
德国
⑩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国
⑪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德国
⑫伦琴发现X射线德国
①第一座核反应推(1942年,美国芝加哥一号堆)
②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美国)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④伽莫夫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1946年,美国)
⑤沃森、克里克发现(1953年,美国)
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1957年,苏联)
⑦第一次载人航天(1961年,东方1号,加加林,苏联)
⑧第一次登月(1969年,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美国)
  1. (1)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牛顿力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进入了蒸汽时代。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揭开了科技革命的序幕。

  2. (2)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源于美国和德国,以电磁感应原理为理论基础,电力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进入了电气时代。1866 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直流发电机,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

  3. (3)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源于美国,以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为理论基础,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进入了信息时代。第一座核反应堆--1942年,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下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反应堆在美国成功运行,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4. 4、著名科技奖项

    1. (1)诺贝尔奖项设置:设立之初,包括;1968年,增设了。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2)诺贝尔颁奖典礼: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其他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3. (3)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被誉为“”。

    4. (4)图灵奖:是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

    5. (5)普利策奖:是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

    6. (6)香农奖:是通信理论领域最高奖,也被称为“”。

二、空间技术

航天器技术

  1. 1、航天器分类: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1. (1)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

    2. (2)载人航天器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三类。

  2. 2、航天器根据运行轨道的区别:分为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和空间探测器。

  3. 3、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式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等。

  4. 4、人造地球卫星:是最先问世、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5. 5、中国卫星发射中心

    1. (1):始建于 1958 年 10 月,是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2. (2):始建于 1967 年,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

    3. (3):始建于 1970 年,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

    4. (4):2016 年 6 月 25 日投入使用。文昌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中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基地。

  6. 6、阿波罗十一号:1969 年,阿波罗十一号飞船载人登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7. 7、东方红一号:1970 年 4 月 24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4 月 24 日是我国航天日;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8. 8、悟空号:主要是探测暗物质,发射时间: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位:中国科学系列卫星首发星。

  9. 9、墨子号:2016 年发射成功,中国研制的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是

  10. 10、实践十号:2016年4月6日1时38分发射,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11. 11、慧眼号:2017 年发射,主要是观测宇宙空间中的 X 射线。

  12. 12、张衡一号: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发射,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全新研制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试验卫星,也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

  13. 13、太极一号:2019年8月底发射,是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14. 14、天琴一号:2019年12月20日发射,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15. 15、天问一号:天问一号是。 “ 天问” 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 该名称源于屈原的长诗 《 天问》 ,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 天问一号” 探测器,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祝融号是中国首辆火星车,也是天问一号任务中的火星巡视器部分,祝融号是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

  16. 16、羲和号:全称为太阳 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时间: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发射地点: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地位:

  17. 17、句芒号。发射时间:2022年8月4日11时08分;发射地点: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

  18. 18、夸父一号:发射日期: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 。实现中国综合性太阳卫星探测零的突破。 “夸父一号” 以 “一磁两暴” 为科学目标,研究 “一磁” 即太阳磁场, “两暴” 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

  19. 19、嫦娥工程立项: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 “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 “无人月球探测” “载人登月” 和 “建立月球基地” 三个阶段。

  20. 20、嫦娥一号:2007 年 10 月 24 日 “嫦娥一号” 在西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绘制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

  21. 21、嫦娥二号:2010 年 10 月 1 日 “嫦娥二号” 在西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2. 22、嫦娥三号

    1. (1)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 “玉兔号” 月球车)组成。2013 年 12 月 2 日,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 14 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12 月 15 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2. (2)

  23. 23、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2018 年 5 月 21 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嫦娥四号于 2018 年 12 月 8日发射升空;于 2019 年 1 月 3 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于 2019 年 1 月 11 日与 “玉兔二号” 完成两器互拍工作。

  24. 24、嫦娥五号:2020 年 11 月 24 日,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之旅。12 月 1 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12 月 17 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约 1731g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25. 25、中继卫星——鹊桥二号:鉴于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的设计寿命即将到期,所以在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中国计划再发射一颗鹊桥二号中继通讯卫星,作为探月四期的公共中继星平台为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提供服务。嫦娥六号计划 2024 年前后发射,着陆点位于月球的背面,受到月球的遮挡,它无法直接与地球之间通信,因此需要鹊桥二号来转发。

  26. 26、嫦娥六号:2024 年 4 月 12 日,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5 月 3 日 17 时 27 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由此开启世界返回之旅。6 月 2 日,着陆在月球背面。6月 25 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6 月 28 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经初步测算,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背面样品 1935.3 克。

  27. 27、“梦舟”、“揽月”:2024 年 2 月,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并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8. 28、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29. 29、海洋系列:海洋二号 B 、海洋二号 C 卫星、海洋二号 D 卫星形成“三星组网”,共同构建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为我国后来预警预报海洋灾害、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信息

  30. 30、高分系列: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列卫星,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31. 31、全球四大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 “格洛纳斯” 系统、欧洲 “伽利略” 系统、中国 “北斗” 系统(BDS)

  32. 3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35 年前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 年左右发射 3 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 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 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33. 33、二子级动力系统真空版 YF-102V 发动机:可运载火箭完成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动机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二子级动力系统是运载火箭的,负责在火箭升空后完成级间分离,为火箭提供持续动力以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雷霆 RV” 发动机(星云一号)和天鹊 15A 发动机(朱雀二号改进型)都是二子级火箭发动机。

  34. 现在能够独立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

载人航天

飞船发射时间地点运载火箭航天员着陆场历史意义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酒泉长征二号F捆绑式无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首次航天飞行
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酒泉长征二号F捆绑式无人四子王旗
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酒泉长征二号F捆绑式模拟人四子王旗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酒泉长征二号F捆绑式模拟人四子王旗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五四子王旗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六费俊龙、聂海胜四子王旗首次多人航天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七、刘伯明、景海鹏四子王旗首次三人航天、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八模拟人四子王旗首次无人对接天宫一号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九景海鹏、刘旺、刘洋四子王旗首次真人对接天宫一号,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四子王旗对接天宫一号,首次太空实验
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17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一景海鹏、陈冬四子王旗对接天宫二号
神舟十二号2021年6月17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二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东风着陆场首次对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三号2021年10月16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三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东风着陆场对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四号2022年6月5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四陈冬、刘洋、蔡旭哲东风着陆场对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五号2022年11月29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五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东风着陆场 首次对接天宫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2023年5月30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六朱杨柱、景海鹏、桂海潮东风着陆场 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七号2023年10月26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七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东风着陆场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次发射任务
神舟十八号2024年4月25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八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东风着陆场应用与发展阶段第三次裁人飞行任务。
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还将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
神舟十九号2024年10月30日酒泉长征二号F遥十九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女)“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空间站

空间站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载人空间站工程 发射时间地点运载火箭交会时间交会飞行器航天员/意义
空间实验室阶段天宫一号2011.09.29长征二号FT12011.11.03神八模拟人
2012.06.18神九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3.06.13神十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天宫二号2016.09.15长征二号FT22016.10.19神十一景海鹏、陈冬
2017.04.22天舟一号2022.06.21脱离
空间站阶段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2021.04.29文昌2021.05.30天舟二号
2021.06.17神十二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2021.09.16神十二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2021.09.18天舟二号2022.03.27脱离
2021.09.20天舟三号
2021.10.16神十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2022.04.16神十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2022.04.20天舟三号2022.07.27脱离
2022.05.10天舟四号2022.11.09脱离
2022.06.05神十四陈冬、刘洋、蔡旭哲
问天实验舱2022.07.242022.11.12天舟五号
梦天实验舱2022.10.312022.11.29空神十五

三、信息技术

  1. 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1. (1)硬件:指组成电子计算机的一切设备,包括存储器,分为,简称内存与外存;,把人的意图传达给机器的一种联系人和机器的部分,比如键盘,鼠标,摄像头;,把机器的工作情况和计算结果报告给有关人员的一种联系机器和人的部分,比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影像输出系统;(CPU);运算器

    2. (2)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指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或为计算机服务的专门程序,常用的系统软件有Windows操作系统、Linux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是为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而编制的程序,常见的应用软件有office软件、视频播放器等。

  2. 2、电子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 (1)字长:在同一时间中处理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字长总是8的整数倍。位数越多,字长越长,进行数值计算的精度也就越高

    2. (2)字节:1字节=8比特;1KB=1024B;1MB(兆)=1024KB;1GB=1024MB

  3. 3、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段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能依附在其他程序上自我繁殖,并能修改正常运行的程序,破坏其功能,或复制和侵入到别的程序中,令其遭到破坏。

    1. (1)良性病毒:一般令计算机暂时无法正常工作,但不破坏系统文件。

    2. (2)恶性病毒:会损坏计算机中系统文件和数据,令计算机处于混乱或死机。

    3. (3)计算机病毒特点: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潜伏性、感染性、寄生性、表现性、破坏性、可执行性、可触发性、攻击主动性、病毒针对性。

  4. 4、光纤通信: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波(主要是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递各种信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现象,最终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低;经济、轻便;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

  5. 5、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万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特征即物与物互连、人与物互连、人与人互连。

  6. 6、5G 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5G并不是独立的、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对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 和WiFi)的技术演进。主要优势有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延迟低、成本低、系统容量大、设备连接规模大等。

  7. 7、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指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蓝牙”(Bluetooth)一词是十世纪的一位国王哈拉尔德的绰号,哈拉尔德国王口齿伶俐,善于交际。

  8. 8、激光技术: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 “最准的尺” “最亮的光”,是 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激光应用很广泛,主要有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纤通信、激光光谱、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指示器、激光矫视、激光美容、激光扫描、激光灭蚊器等等。 激光的特性:

  9. 9、大数据: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特点:

  10. 10、云计算: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

  11. 11、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被称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人工智能,简称 AI,通用人工智能简称 AGI,超级人工智能简称ASI,主要涉及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信息处理和专家系统等领域。

  12. 12、VR、AR、MR

    1.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2.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使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3.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13. 13、区块链技术:当前区块链技术最主要的应用是数字货币(如比特币 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采用点对点网络与共识主动性,开放源代码,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加密货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了区块链技术。)。

  14. 14、中国天眼: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2016年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15. 15、祖冲之三号:中国科学家已成功构建目前最高水准超导量子计算机——,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

  16. 16、天河一号:中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17. 17、神威·太湖之光:是世界首台峰值运算能力超过每秒10亿亿次、拥有千万核的超级计算机。

  18. 18、九章: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陆朝阳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自主研发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四、高新技术

  1. 1、现代火炮:按弹道特征可分为榴弹炮、迫击炮和加农炮。

  2. 2、东风系列,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发展了三代战略导弹。1960年,东风一号(:1966年)。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3. 3、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亦称裂变弹。1964 年,,原子弹名字是“”,其正式代号为“596”。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4. 4、氢弹:通过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极端高温高压引发氘、氚等轻核的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又称聚变弹或热核弹。年6月17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5. 5、、辽宁舰:舷号:16,。其前身为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经中国改造后投入使用。

  6. 6、山东舰:舷号:17,中国第一艘的中国国产航空母舰。

  7. 7、福建舰:舷号:18,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8. 8、中国主要武装力量。人民解放军与外国军队的联合演习坚持的方针。

  9. 9、我国军种:主要有,武警部队不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第二炮兵。

  10. 10、五大战区:我国现有

  11. 11、四川舰:舷号:51,是中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2024 年 12 月 27 日,四川舰在上海下水,

  12. 12、漯河舰:舷号:545,是中国建造的新一代054B型护卫舰首舰。

  13. 13、飞龙-60A:是我国首款基于模块化火箭炮平台设计的巡飞弹,装备新型多功能战斗部。

  14. 14、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2024 年 12 月 10 日,,日前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据介绍,

  15. 15、领航号:2025年7月17日,由我国——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独头掘进突破7000米。

  16. 16、TP1000: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型无人运输机 成功首飞。载重1 吨级、具备空投功能的大型无人运输机有史以来自主研制的最大的航空器整机、首个载重吨级以上的无人机整机产品。

  17. 17、深地塔科 1 井: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日前在地下10910 米胜利完钻,成为垂直深度井。

  18. 18、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全部机组当日并网发电。这是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水电站,也是黄河上游青海段首个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全清洁能源一体化基地的核心工程。

  19. 19、蛟龙号: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制载人潜水器。

  20. 20、奋斗者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2020年10月27日,,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21. 21、海龙2号:“海龙2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3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由上海交通大学朱继懋团队研发。

  22. 22、潜龙一号:“潜龙一号”是中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

  23. 23、海斗号:“海斗”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ARV)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深潜装备,最大下潜深度达10767米,属于船舶工业领域

  24. 24、“梦想”号: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2024年11月17日在正式入列。

  25. 25、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26. 26、科学考察站

    1. (1)长城站(南极):‌建成时间‌1985年2月20日。
    2. (2)中山站(南极):建成时间‌1989年2月26日。
    3. (3)昆仑站(南极):建成时间‌2009年。
    4. (4)泰山站(南极):建成时间‌2014年。
    5. (5)秦岭站(南极):建成时间‌2024年2月7日(原称罗斯海新站)。
    6. (6)黄河站‌(北极):建成时间‌2004年7月28日。
    7. (7)中-冰联合考察站(北极):建成时间‌2018年。
  27. 27、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国第一座核电站。

  28. 28、大亚湾核电站: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29. 29、国产大飞机“三剑客”

    1. (1)运 20(运输机):运-20(中国编号:Y-20,代号:),,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2. (2)C919(客机):C919 飞机是中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具有中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2023 年 5 月 28 日由 C919 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 MU9191 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该机型圆满完成,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3. (3)AG600(⽔陆两用飞机):AG600 ⽔陆两栖飞机,全称大型灭火/⽔上救援⽔陆两栖飞机 AG600(简称:AG600)是中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2016 年 7 月 23 日 AG-600 ⽔上飞机在珠海总装下线,。这是第二架投入试飞的 AG600 大型⽔陆两栖飞机,标志着 AG600 灭火型号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五、新材料

  1. 1、石墨烯,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韧性,且可以弯曲,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光学特性,其透光率大约是 97.7%。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备出石墨烯,由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2、超导材料

    1. (1)超导现象: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发现,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某一特定温度时,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这一现象叫做超导现象。
    2. (2)超导体: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
    3. (3)超导临界温度: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叫超导临界温度。
    4. (4)超导材料的特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
    5. (5)超导材料的分类:超导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导陶瓷。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3. 3、纳米材料:是晶粒尺寸为1纳米 ~100 纳米范围内的超细材料。。目前,纳米材料已开始被应用于服装加工、建筑涂料等行业。

  4. 4、记忆合金:具有无磁性、耐磨耐蚀、无毒性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生物医疗、桥梁建筑、汽车工业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

  5. 5、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是指常温下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其中元素半导体有等;化合物半导体,重要的有等。

  6. 6、3D 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技术,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2019年1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首次利用快速3D打印技术,制造出模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脊髓支架,成功帮助大鼠恢复了运动功能。2020年5月5日,中国首飞成功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上,搭载着“3D打印机”。这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实验,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太空中开展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实验。

  7. 7、碳纤维: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纤维,具有质轻、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国在碳纤维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高强度碳纤维的应用方面,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燃料利用效率,推动了环保飞行的发展‌。

  8. 8、聚酰亚胺:聚酰亚胺(PI)是一种高性能聚合物,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航天、液晶显示等领域。中国在电子级PI薄膜质量上仍有待提升。

  9. 9、光学膜:光学膜如PVA膜、TAC膜、增亮膜、扩散膜等,主要用于显示技术中。这些材料被日韩企业垄断

  10. 10、光刻胶:光刻胶是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材料,中国在此领域的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KIF、A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仅为2%

六、新能源

  1. 1、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和水电等。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

  2. 2、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能等。

    1. (1)太阳能:利用太阳热辐射能转化成能给我们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用途: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
    2. (2)风能: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我国是利用风能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风能碾磨粮食、驱动帆船和提水灌溉等。
    3. (3)海洋能: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这些能量以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4. (4)生物质能: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利用城乡有机垃圾、秸秆、水、人畜粪便,通过厌氧消化产生可燃气体甲烷,供生活、生产之用。
    5. (5)氢能: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
    6. (6)核能:也叫原子能,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也是目前唯一现实的、可大规模代替化石燃料的能源。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
  3. 3、能源按形成条件,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 (1)一次能源: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2. (2)二次能源:焦炭、蒸汽、液化气、酒精、汽油、电能、氢能。
  4. 4、一次能源按其能否循环使用和能否反复得到补充,又分为非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 (1)非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燃料。
    2. (2)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