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 罪刑法定原则:
- 刑法第 3 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 刑法第 3 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一、犯罪概述
犯罪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 这个概念直接体现犯罪的三个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1、犯罪构成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 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 自然人:
- (1)刑事责任年龄
-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年龄方面的其他规定】
- A. 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B.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C.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2)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 ①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 ②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③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3)自然人犯罪的其他规定
-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单位:
-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自然人:
- 犯罪主观方面:
- (1)直接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2)间接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3)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 (4)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 犯罪客体:是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犯罪对象 vs 犯罪客体:犯罪对象是具体的物、生命、自由,犯罪客体是抽象的财产权、生命权、自由权。
-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诸客观事实特征。
2、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 | 紧急避险 | |
---|---|---|
危险来源不同 | 不法侵害 | 不法侵害、自然灾害、动物侵袭 |
主体要求不同 | 任何人 | 不能有特定身份 |
损害程度限度 | 大于或等于 | 小于 |
实施对象不同(主要区别) | 不法侵害人 | 无辜第三者 |
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就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自卫行为。
- 构成要件:
- ①防卫意图和目的: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不能出于保护非法利益的目的。
- ②不法侵害的存在: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由人实施的,对于动物的加害动作予以反击,原则上系紧急避险而非正当防卫。
- ③防卫对象:正当防卫必须针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进行,不能对实施不法行为者的亲属或其他人进行报复。
- ④防卫时间:正当防卫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对还没有开始或已经停止的不法侵害不能进行防卫。
- ⑤防卫限度: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 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特殊防卫(无限防卫):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
指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遭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用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权益而保护较大的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①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 ②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迫在眉睫
- ③对象条件:无辜第三者的权益
- ④主观条件:具有避险意图
- ⑤限度条件: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生命权大于健康权,健康权大于财产权,财产权之间可以进行价值比较。
- 避险过当: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不适用的人群: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即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不能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
3、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犯罪预备:
- 1.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 2.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犯罪未遂:
- 1.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欲达目的而不能)。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
- 2.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犯罪中止:
- 1.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能达目的而不欲)。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 2.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犯罪既遂: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
4、共同犯罪
- 共同犯罪的含义: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共同犯罪的种类:
- 1.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 种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 刑法对主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专门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
- 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 二是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 2.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 种类:(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从犯:(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从犯。刑法第 27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3.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加犯罪的,是在被威逼、胁迫之下参加犯罪的。
- 注意: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4.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对教唆犯的处罚:
- (1)在共同犯罪中如果是起主要作用的,就应当按照主犯处罚,如果起次要作用的,就按照从犯处罚。
- (2)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3)对教唆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 1.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刑罚概述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的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一定权益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1、刑罚的种类
- 主刑: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即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刑
- 【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最严厉的刑罚手段。分为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
- (1)
- ①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的人;
- ②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 ③审判时已满 75 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 (2)死刑的执行、核准
- 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外,都需要报请 。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可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 (3)死刑缓期执行
-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2 年执行。死缓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个运用死刑的刑罚制度。
- 【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最严厉的刑罚手段。分为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
- 附加刑:
- 附加刑又称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类型。其特点是既可独立适用,又可附加适用。而且,对于同一犯罪和同一犯罪人,依法还可以同时适用不止一个的附加刑。
- 我国的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只能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 【剥夺政治权利】
- (1)主要涉及以下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 (2)适用对象:剥夺政治权利主要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或者是故意杀人、强奸、防火、爆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可以剥夺政治权利,死刑、无期徒刑必须剥夺政治权利。
2、刑罚的具体应用
- 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累犯分为一般累犯与特殊累犯。
- 1.一般累犯
-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罪过条件)
- (2)犯前罪时必须年满 18 周岁。(主体条件)
-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种条件)
- (4)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 5 年之内。对于被假释的犯罪人,应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时间条件)
- 2.特殊累犯
- (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
- (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
- (3)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此三类罪的。
- 3.累犯的法律后果: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假释。
- 1.一般累犯
- 自首:
- 1.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 一般自首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①犯罪以后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 ②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所犯的全部罪行。
- ③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 2.特别自首:特别自首,也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 :
- (1)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 (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 3.自首的法律后果: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缓刑:缓刑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地不予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既判处一定刑罚,又暂不执行,但在一定期间内保留执行的可能性)。
- 1.缓刑的构成要件
-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是 3 年以下有期徒刑。
- (2)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 缓刑的法律后果
- (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没有出现法定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 (2)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遵守法定条件,而将原判决宣告的缓刑予以撤销,对犯罪人执行原判刑罚。
- 1.缓刑的构成要件
- 减刑: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适当减轻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不同于改判。重大立功应当减刑。
- 1.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 (1)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 (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 2.减刑程序:
-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 1.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 假释: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的部分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 1.假释的条件:
- (1)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2)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 (3)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
- (4)不得假释: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 假释考验期限: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 假释的法律后果:
- 假释考验期内未违反相关规定,假释期满后,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 假释考验期内,违反相关规定,应当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3、追诉时效
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超过了此期限,司法机关就不能再追究刑事责任。
-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 (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经过十五年;
-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追诉时效的计算:
- (1)一般犯罪追诉期限的计算:一般犯罪的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 (2)连续或继续犯罪追诉期限的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 追诉时效的延长:
-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 追诉时效的中断: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
三、刑法分则
1、危害国家安全罪
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指的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人身或财产安全其本质特征表现为不特定性,这类犯罪对其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前往往无法预料和控制。
-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 (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 (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 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 交通肇事后逃逸
- (1)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仅有逃逸行为,仍按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2)肇事后为逃避追究,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后隐匿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应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 (3)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
- 投放危险物质罪:行为人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重大责任事故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构成本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集资诈骗罪: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 注意事项
- (1)主体包括单位、组织或个人
- (2)非法集资:违反法律法规,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即作出虚假承诺回报的行为
- (3)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 信用卡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 行为方式
-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取的信用卡;
-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 (3)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 (4)恶意透支的。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 保险诈骗罪: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 保险诈骗主要包括以下 5 种情形:
-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 (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 (4)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 (5)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 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
-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
- 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 强制猥亵罪、猥亵儿童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1)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 (2)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
- (3)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 (4)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 【注意】
- (1)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定罪;未使用暴力而致人重伤、死亡的,仍定本罪,从重处罚。 (2)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仍定本罪。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定本罪,并不定绑架罪。
- 绑架罪:
- 第 239 条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 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
- 虐待罪;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
- 【虐待罪】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 【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遗弃罪: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5、侵犯财产罪
- 抢劫罪:
- 第 263 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一)入户抢劫的;
-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 (七)持枪抢劫的;
-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 盗窃罪:第 264 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构成盗窃罪。
- 抢夺罪: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敲诈勒索罪:
- 侵占罪: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构成该罪。
-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 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6、贪污贿赂罪
- 贪污罪:
- 第 382 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 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按贪污罪定罪处罚。
- 挪用公款罪:
- 第 384 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 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也构成挪用公款罪)
- 受贿罪:
- 第 385 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 行贿罪:
- 第 389 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 第 395 条 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