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概述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 去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 (如资本主义制度), 才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才能够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 因此,
商品经济的基本概念
- 商品的含义及其二因素:
-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 (2)。
-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社会形态无关,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例如水可以用来喝,笔可以用来写字,汉堡可以用来吃。
- ◆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根本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 ①二者: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②二者:对于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不论是买者还是卖者,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1):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有用劳动。例如,一个木匠使用锯子和木头制作一张桌子,这个过程中木匠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因为它直接生产出了桌子的使用价值。
- (2):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代表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生产商品价值的实体。在上述木匠制作桌子的例子中,木匠的劳动同时也是抽象劳动,因为无论他是制作桌子还是椅子,他的劳动都消耗了他的体力和脑力,都构成了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 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决定的。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 概念 常见相关知识点 价值尺度(基本职能)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和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标价 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借以实现商品价值的职能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贮藏手段 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黄金 支付手段 用于清偿债务等的职能 税、租金、工资 世界货币 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美元、欧元、英镑
- 价值规律:
-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 (2)表现形式: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成为商品需具备两个条件:
- (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生产方法
-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比如:工人原工作8小时,现延长至10小时,工资不变,多出的2小时即剩余价值
-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1):工人们必须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而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而商品的价值则通过劳动的具体形式和强度来体现。
- (2):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劳动时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 【易混点区分】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可以通过改进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商品的个别价值,但是资本家仍然可以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 (1):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 剩余价值率: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用于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它揭示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其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公式:剩余价值率 m′=
×100% - (1):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
- (2):资本家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资本,这部分资本能“增殖”(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
资本积累理论
-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 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 资本的技术构成: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生产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少。
-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 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殖。
- ◆:是指产业资本家首先以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首先以货币的形式出现。
- ◆:是指资本家让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我们把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叫做生产资本。
- ◆:是指资本家以商品售卖者的身份再回到市场上来,把商品卖出去,这里的商品执行着收回投资并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叫做商品资本。
- 资本周转:
- (1)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
- (2)资本周转速度:就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它可以用周转时间或周转次数这两个尺度来衡量。
- (3)周转时间:是指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即资本总价值周转一次的时间。
- (4)周转次数:指的是总资本价值在一年中周转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