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按年代可分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及清代朴学。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已复礼””;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孟子中心思想为“义”,他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出“性恶论”,主张“礼法并用”、“君舟民水”,强调“制天命而用之”。
: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其作品的精华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是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著有《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墨家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又称“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中国严谨逻辑思想开创者,和西方逻辑思想之先锋亚里士多德同期。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邹衍创“五德终始说”。
:是谋圣鬼谷子(王诩)创立的学术流派,主要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流派 代表人物 作品 主张 儒家 孔子(至圣) 《春秋》 1.“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已复礼”
2.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苟子 《苟子》 1.“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
2.制天命而用之
3.“性恶论”。道家 老子 《道德经》 1.“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
2.无为而治。庄子 《庄子》 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法家 韩非李斯 《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名家 公孙龙、惠施 《公孙龙子》 以擅长论辩著称,重视名与实的关系,“白马非马”。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 1.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孙膑 《孙膑兵法》 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提出“天人感应”理论,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著作《论衡》。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神论。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无"是玄学的核心。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嵇康等。
:范缜,南朝唯物主义思想家,著《神灭论》,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以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主要的观点有“理一分殊”“理在事先”“存天理,灭人欲”
:王守仁,别号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学说,把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推向高潮。
:人称梨洲先生,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概括为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言论,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
: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
: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天文历法
- 二十八星宿:我国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28个星区,就是二十八宿。
- 四象:我国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 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 参商:指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能相见有距离等。
- 流火:《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行星古代称谓:辰星指水星,长庚星、启明星指金星,荧惑指火星,岁星、福星指木星,填星、镇星指土星。
- 夏历:《夏小正》,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 年号纪年: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 (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 (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3)其特点是:
- ①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 ②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 ③ 60 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 (4)干支纪年法计算方法:
- 首先干支分别对应的数字是: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 地支对应的数字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0)、酉(1)、戌(2)、亥(3)
- 具体算法是年份的尾数为天干所代表的数字,再以完整年份除以12,所得余数为地支代表数字。例:1949年,尾数9为天干“已”,1949除以12余5,为地支“丑”,因此1949 年为己丑年。
- 十二时辰:
-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 24 小时,每个时辰等于 2 小时。
- 汉代命名为夜半(晚上11点到凌晨1点)、鸡鸣(凌晨1点到凌晨3点)、平且(凌晨3点到早晨5点)、日出(早晨5点到早晨7点)、食时(早晨7点到早上9点)、隅中(早上9点到早上11点)、日中(早上11点到中午1点)、日昳(中午1点到下午3点)、晡时(下午3点到傍晚5点)、日入(傍晚5点到傍晚7点)、黄昏(傍晚7点到晚上9点)、人定(晚上9点到晚上11点)。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半夜三更中的三更即为23点至01点,每更推2小时)
一更 | 二更 | 三更 | 四更 | 五更 |
---|---|---|---|---|
19~21点 | 21~23点 | 23~1点 | 1~3点 | 3~5点 |
- 四象:东青龙、 西白虎、 南朱雀、 北玄武(乌龟)
- 五行:
-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传统节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夕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节日 | 日期 | 别称 | 习俗 | 相关物 | 相关古诗或词语 |
---|---|---|---|---|---|
除夕 | 大年三十晚上 | 大年夜、除夕夜 | 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团圆、发压岁钱、年夜饭守岁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 |
春节 | 正月初一 | 新春、年节 | 吃年糕、饺子、拜年 | 元日、正且、元且、桃符、屠苏 | |
元宵 | 正月十五 | 上元节、灯节 |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 元夕、灯火 | |
寒食 | 清明前一、二日 | 禁烟节、冶节、百五节 | 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秋千 | 介子推 | 禁火、冶食 |
清明 | 公历4月5日前后 | 踏青节 | 祭祖、踏青、荡秋千、插柳、蹴鞠、扫墓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 |
端午 | 五月初五 | 正阳节、午日节、龙舟节 | 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避五毒 、放纸鸢 | 屈原、伍子胥 | 楚国、汨罗、楚江 |
七夕 | 七月初七 | 乞巧节 | 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 | 牛郎织女 | 银河、牵牛织女,鹊桥 |
中秋 | 八月十五 | 团圆节、秋夕、拜月节 | 赏月、祭月、吃月饼、观潮、饮桂花酒 | 嫦娥、后羿、吴刚 | 玉盘、明月、桂花 |
重阳 | 九月初九 | 登高节、重九节 |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赏菊 | 登高、茱萸、黄花 |
汉字与书法
- 汉字的构成:
- 汉字有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主要的造字法。
-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如日、月、山、水。
- 指事: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如上、下、本、刃。
- 形声: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
-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明、休、信。
- 转注:可以理解为互训,即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如“考终命”中“考”释为“老”,古语中“老”也可释为“考”。
- 假借: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如尊本义为酒器、礼器,后假借为地位尊贵。
-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属于比较成熟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
- 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它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更加简化整齐了一些。
- 小篆: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它是在“金文”、“籀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
- 隶书:隶书孕育于秦汉之际,它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撤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小篆演变为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 楷书:楷书孕育于汉末和南北朝时期。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 草书:形成于汉代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 二王: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成“二王”。王羲之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献之作品有《洛神赋》等。
- 三希堂法帖:“三希”:《伯远帖》(王珣)、《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中秋帖》(王献之)。
- 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 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柳公权 ,“柳体”,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冯宿碑》《李晟碑》。
绘画
- 中国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核心价值是笔墨、立意。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
- 绘画技法:
- (1)白描--有线无色: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修饰,多画人物、花卉。
- (2)勾勒--有线无色:画出轮廓后再着色,多画工笔花鸟。其中用笔顺势为勾,逆势为勒。
- (3)没骨--无线无色: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多画山水。
- (4)渲染--用水墨或颜色强化物象的明暗色彩,使其明显,如画云来表现明月,画背景以显现,突出要表达的东西。
- 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著名的三位书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 隋朝展子虔:所做《游春图》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 唐代阎立本:作品《历代帝王图卷》《步辇图》反映的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 唐代吴道子(画圣):主要创作壁画,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卷》等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 )汴河沿岸的风光,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
- 元朝黄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先被分为两半,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明四家:亦称为“吴门四家”,指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 八大山人: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被称为“东方梵高”,代表作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松石图》
- 徐悲鸿: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代表作《愚公移山图》《八骏图》。
- 张大千: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
- 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尤擅画虾,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 十大传世名画
年代 画家 名称 馆藏地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两件) 唐代 阎立本 《步辇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 张萱、周昉 《唐宫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
《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捣练图》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唐代 韩滉 《五牛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代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前段《剩山图》浙江博物馆
后段《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 仇英 《汉宫春晓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郎世宁 《百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音乐
- 吹奏乐器:笙、芦笙、葫芦丝、笛、埙、唢呐、箫;
- 弹拨乐器:琵琶、筝、扬琴、古琴(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
- 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
- 打击乐器:大鼓、大锣小锣、梆子。
- 五音:是中国古代五个音阶的总称,即宫、商、角、徵、羽。
- 古琴名曲: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阳春白雪、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
-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林冲夜奔、高山流水、汉宫秋月。
-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塞上曲。
- 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全家福。
- 其他:二胡曲《二泉映月》(作曲者阿炳)、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白
-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作于 1936 年11 月。
-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于1939 年。全曲由包括序曲在内的 9个乐章组成,其顺序依次是:《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谣》
戏曲
- 京剧: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一大剧种,又称平剧。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空城计》《铡美案》等。
- 生且净丑:京剧角色的行当分为生、且、净、丑四大行。
- (1)生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 (2)且指女子,又分正且(青衣),老且,花且,花衫,武且,刀马且,彩且(摇且)。
- (3)净指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 (4)丑指丑角,俗称“三花脸”,又分文丑,武丑,铁丑。
- 四大名旦:梅(梅兰芳)、尚(尚小云)、程(程砚秋)、荀(荀慧生)。
- 念做唱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就是做表和身段。唱就是行腔。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 脸谱:脸谱是运用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基本可分为六类:红、白、黑、黄、蓝和绿、金和银。
- (1)红:表示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
- (2)白:表示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
- (3)黑: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 (4)黄:表示凶猛阴险,如典韦。
- (5)蓝和绿:表示中性,草莽英雄。
- (6)金和银: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类。如美猴王和白骨精。
- 评剧: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代表作:《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刘巧儿》
- 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常香玉。代表作:《花木兰》《红灯记》《七品芝麻官》。
- 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一带。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猪草》。
-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起源于浙江嵊州。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 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有“女子之戏”之称。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孔雀东南飞》。
- 昆曲: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最初被称为“昆山腔”或“昆腔”。代表人物:汤显祖、洪升、孔尚任。代表剧:《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代表作:《和氏璧》《长坂坡》
-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代表作:《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
- 十二生肖: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记载现代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中最早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 十二星座:在西方占星学上,黄道 12 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 中国龙:古代神兽之一,代表祥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中国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多种动物结合的产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传说龙生九子,每子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
- (1)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 (2)睚眦,好屠杀,刻于刀环、剑柄吞口处,睚眦必报。
- (3)嘲风:其形状作为殿角的装饰。是一种瑞兽。常用来象征祥瑞。
- (4)蒲牢: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雕像。
- (5)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 (6)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 (7)狴犴:形似虎,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牢狱的象征。
- (8)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刻于石碑两旁。
- (9)螭吻:龙头鱼身,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选官制度
- 氏族部落时期:禅让制。
- 先秦时期:世官制。
- 秦:按功受爵。
- 汉: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召制,主要是举孝廉。东汉中后期被地方豪强垄断,门第成为主要选拔官员的标准。
- 魏晋:魏晋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随着门阀士族的不断发展,九品评定也开始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 隋朝:
- (1)隋文帝,确立分科考试制度。
- (2)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 唐朝:
- (1)唐太宗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扩充国学规模,规定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
- (2)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 (3)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诗赋成为科举者试的主要内容。
- 明清:沿用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 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考试名称 | 通过者 | 第一名 |
---|---|---|
童试 | 秀才 | |
乡试 | 举人 | 解元 |
会试 | 贡士 | 会元 |
殿试 | 进士 | 状元 |
科技成就
- 四大发明
- 造纸术: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 印刷术:唐朝(7 世纪左右)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代印制的《金刚经》卷子。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400年。
-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
- 火药:火药最早源于炼丹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 ,开始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扁鹊)、《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神农本草经》
- 《春秋》:起于春秋时期,《春秋》中”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 670 多年。
- 《九九乘法歌诀》: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
- 《甘石星经》:起于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考工记》: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 《太初历》:西汉时期,汉武帝时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前 28 年西汉时期有世界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 《氾胜之书》:西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农书,有关于农作物栽培的论述
- 《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是算经的十书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浑天仪和地动仪: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 多年)。
- 扁鹊: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相传著有医学著作《难经》。
- 《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主编完成,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 《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 卷。玄奘述,辩机撰文。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见闻。
- 《泛胜之书》:又称《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此书于北宋亡佚。
-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水注经》: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已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 《千金方》:唐朝时期,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药王)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 《授时历》: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但早于现行公历 300 年问世。
- 《农桑辑要》:元朝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 《徐霞客游记》: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是我国,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 《本草纲目》: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 《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提出了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 战国时秦国:
- (1)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科学的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
- (2)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郑国渠。
- 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华佗也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鹤)。
-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合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 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 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 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 灵渠:开挖于秦朝,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 隋朝大运河:开挖于 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 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 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 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2012年,国家文物局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两万余千米。
- 明清北京城:1417 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
-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建筑布局特点是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
图书典籍
- 书籍制度: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
- 简册: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 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叫作“策”(亦写作“册”)。
- 版牍:与简册形制不同的书写材料,由长方形木板制成,两面削治平滑,以供书写。
- 杀青:用竹制简,首先须将竹竿截成段、劈成竹片,然后刮削修治成狭长条的简片。新竹水分多,易朽烂变形,所以还必须烘干水分,这叫“汗青”、“汗简”,也叫“杀青” 后来人们写定书稿,也称为“杀青”。
- 卷轴制度:卷轴制度书籍,包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
- 帛:是一种丝织品,帛书是写在绢帛上的文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东汉时广泛运用。
- 纸:早在西汉初年就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和旧渔网做原料,造价低廉,逐渐普遍使用。
- 册页制度:册页制度的书籍形式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 蝴蝶装: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
- 包背装:元代之后,包背装书籍开始取代蝴蝶装,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
- 线装:线装是书籍装订的方法之一,明中期出现。其明显特征是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线装书只宜用软封面,且每册不宜太厚,所以一部线装书往往分为数册、数十册。
- 书籍分类:古籍按内容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 (1)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论语》《尔雅》《孝经》《孟子》。《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2)此外还有四书五经的合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
- (1)正史类: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包括从《史记》到《明史》二十四部正史,加上《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
- (2)编年类:是按年代顺序编排,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
- (3)纪事本末类: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纪事体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正史、编年之不足,但也有其缺点,如多个事件涉及某一历史人物,就需要多次介绍,较为繁琐。
-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等著作。包括《荀子》《庄子》《墨子》等著作。
- 集部:收录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著作。《四库全书》中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 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一般认为是最早出现的丛书,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
- 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代表性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等。明代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大部分毁于八国联军侵华战火;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类书。
- 古代十大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十大兵书。
-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礼仪宗法
-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长子继承制。
-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仲、叔、季。比如三国时期孙坚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 八德:
- (1)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广义上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 (2)悌,指对兄弟姐妹要互相关爱、帮助,同样对待朋友也要向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
- (3)忠,对国家尽忠;
- (4)信,对人要诚信,“言出必行”;
- (5)礼,古代的礼与现代的礼稍有不同,古代的礼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不同阶层礼的规格也不相同。关于礼的著作有“三礼”--《礼记》《仪礼》《周礼》;
- (6)义,道义,乃立人之道,古代形容良臣将相为忠义之人。
- (7)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政治清廉。
- (8)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如兽者也。
-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 女子在 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 关于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
-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纳采就是求婚
- 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
- 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
- 请期为确定迎亲目期
- 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 礼节寓意: (1)男须送女一贽见礼物,多为大雁,寓意不离不弃。 (2)夫妇各剪一缕青丝以红缨结起来,寓意永结同好。 (3)夫妇共饮一匏(一种葫芦做的水瓢)酒后将匏一剖为二,寓意同甘共苦 (4)夫妇共食一鼎所盛装的一牲之肉,寓意尊卑相同,
- 丧礼等级: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丧服制度:《仪礼 -丧服》所规定的丧服,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称谓
- 姓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中国最早的氏,大都从“女”旁如姬、姚、姒、妫、姜、嬴等。贵族中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用来“明贵贱”秦汉以后,出现姓氏合一的倾向,姓和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 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
- 字: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如屈原名平,字原: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如韩愈,字退之。
-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 尊号: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如唐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唐明皇称开元神武皇帝。
-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建元”,此后形成制度。汉至元,每位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每位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的皇帝,如永乐皇帝、天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 室号、斋号: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蒲松龄的书室号为“聊斋””,梁启超的书室叫“饮冰室””姚鼐的室号是“惜抱轩”。
- 称名: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称名,对所厌恶、轻视的人也称名。
- 称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同时在尊长的字后加上尊称,如管子,名夷吾,字仲,齐桓公称其为“仲父”。
- 称别号:一般用于自称或别人称呼。
- 称谥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称柳河东。
- 称官爵: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柳宗元称柳柳州。
此外,唐宋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例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
- 古人对年龄称谓一般不直接说出实际年龄,而是用一定的词语代替
序号 | 称呼 | 年龄 |
---|---|---|
1 | 襁褓 | 未满周岁 |
2 | 黄口 | 婴儿 |
3 | 孩提 | 二三岁 |
4 | 始龀 | 七八岁 |
5 | 垂髫 | 三四岁至八九岁 |
6 | 总角 |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
7 | 束发 | 十五岁左右 |
8 | 豆蔻年华 | 女子十三四岁 |
9 | 及笄之年 | 女子十五岁 |
10 | 弱冠 | 男子二十岁 |
11 | 而立之年 | 三十岁 |
12 | 不惑之年 | 四十岁 |
13 | 知天命之年 | 五十岁 |
14 | 耳顺(花甲) | 六十岁 |
15 | 古稀之年 | 七十岁 |
16 | 耄耋(mào dié)之年 | 八九十岁 |
17 | 期颐之年 | 一百岁 |
- 自称:愚、敝、卑、臣、仆。
- 帝王自称:孤、寡、朕。
-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 其他自谦词: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
- 对帝王:万岁、天子、陛下。
-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尊: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
- 称官员或尊长:公、君、足下、丈人、大人。
- 称谓前加“先"表已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 媒人:称媒人为冰人,因“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
- 唐玄宗曾教乐工、宫女在“梨园”演习音乐舞蹈,因此称戏曲界为梨园
- 孔子曾于杏坛讲学,后称教育界为杏坛。
-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来源于廉颇、蔺相如。
-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来源于孔融、祢衡。
-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 知音之交: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来源于钟伯牙、俞子期。
- 胶漆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来源于陈重、雷义。
- 帝王死亡:崩、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晏驾。
- 未成年而亡:夭、夭折、夭逝、殇。
-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 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涅槃、羽化、登仙
- 其他死亡之称:卒、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等。
- 其他别称:
月亮:银钩、玉钩、玉弓、玉轮、银盘、蟾宫、桂宫、广寒、清虚、婵娟、望舒。 | |||
银河 :天河、天汉、星汉、星河、银浦、云汉。 | |||
平民:百姓、黎民、黔首、布衣、庶民、苍生、生民、黎。 | |||
夫妻:结发、鸳鸯、伉俪、连理、秦晋。 | |||
>妻子:夫人、糟糠、拙荆、荆妇、内人。 | 妻父:丈人、岳父、泰山。 | ||
女婿:东床、东坦、娇客。 | 兄弟:昆仲、棠棣、手足。 | ||
老师:先生、夫子、恩师。 | 学生:门生、受业。 | ||
高堂(父母) | 杜康(酒) | 丹青(绘画) | 社稷(国家) |
螟蛤(养子) | 红豆(相思) | 墨宝(书法) | 白丁(平民百姓、无学问的人) |
于归(女子出嫁) | 秦晋之好(婚姻) | 庙堂(朝廷) | 鸿儒(博学的人) |
桑梓(故乡) | 丝竹(音乐) | 巾帼(女性) | 须眉(男子) |
地理知识
八大古都:“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中国八大古都按定都时间先后: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
历代都城
朝代 | 都城 | |
夏 | 洛阳偃师、商丘受 | |
商 | 安阳、朝歌等 | |
西周 | 西安 | |
东周 | 洛阳 | |
春秋战国诸侯 | 齐 | 临淄 |
鲁 | 曲阜 | |
燕 | 北京 | |
赵 | 邯郸 | |
韩 | 新郑 | |
魏 | 开封 | |
秦 | 咸阳 | |
西汉 | 西安 | |
东汉 | 洛阳 | |
三国 | 魏 | 洛阳 |
蜀 | 成都 | |
吴 | 南京 | |
东晋 | 洛阳 | |
西晋 | 南京 | |
南朝宋、齐、梁、陈 | 南京 | |
隋 | 西安 | |
唐 | 西安、洛阳 | |
北宋 | 开封 | |
南宋 | 杭州 | |
元 | 北京 | |
明 | 南京、北京 | |
清 | 北京 |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录全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
季节 内容 春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反映太阳高度: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 反映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 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 反映气温变化:白露、寒露、霜降
- 反映自然物候:惊蛰、清明
- 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小满、芒种
衣食住行
上衣下裳制: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胡服:是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旗袍:是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
中国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六大系。茶发酵是指在茶叶制作过程中,通过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使茶叶内部的化学物质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特定的香气和味道的过程。
种类 发酵类型 代表 绿茶 不发酵 黄山毛峰(安徽)、六安瓜片(安徽)、龙井茶(浙江)、碧螺春(江苏) 红茶 全发酵 祁门红茶(安徽) 白茶 轻度发酵 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黄茶 微发酵创 君山银针(湖南)、蒙顶黄芽(四川) 青茶(乌龙茶) 半发酵 铁观音(福建)、大红袍(福建) 黑茶 后发酵 普洱茶(云南) 八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称为“八大菜系”。
菜系 | 特色 | 代表菜 |
---|---|---|
鲁菜 | 鲜香脆嫩、突出原味、咸鲜为主 | 糖醋鲤鱼、九转大肠、葱烧海参、一品豆腐 |
粤菜 | 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 | 白切鸡、红烧乳鸽、蜜汁叉烧 |
川菜 | 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 | 回锅肉、麻婆豆腐 |
淮扬菜 | 讲究刀工,尤以瓜雕享誉四方 | 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松凰鳜鱼 |
浙菜 | 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美滑嫩 | 西湖醋鱼、龙井虾仁 |
闽菜 | 以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著称 | 佛跳墙、荔枝肉 |
湘菜 | 重视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渗透,调味尤重酸辣 | 金鱼戏莲、组庵豆腐、剁椒鱼头 |
徽菜 | 重油、重色、重火功 | 徽州毛豆腐、火腿炖甲鱼 |
-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园林。
- 宫殿:为皇帝居住之所,如秦朝时的阿房宫,汉朝时的长乐宫、未央宫,唐朝时的大明宫、太极宫,明清时的故宫等。
- 陵墓:主要指帝王、诸侯、大臣的坟墓,如秦始皇陵、汉高祖的长陵、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
- 中国寺庙建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汉永平年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
- 中国园林:可以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台池。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拙政园(江苏省苏州市);颐和园(北京市海淀区);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留园(江苏省苏州市)。
- 北京文渊阁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 辽宁沈阳故宫文湖阁: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建筑格局与文渊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修建于 1781年。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
- 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文源阁,始建于 1774 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将《四库全书》第三抄写本藏于此。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园内大肆掠夺,文源阁与它所珍藏的《四库全书》最终化为厌烬。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 河北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曾藏《四库全书》,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 江苏镇江文宗阁:
-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1779 年修建。阁楼仿“天一阁”,与两侧廊楼和阁前的门楼围成四合院落。藏书楼面临长江,雪涛翻卷,空阔无垠,楼后山崖奇崛,气势威严。乾隆皇帝来到文宗阁,诗情蓬勃,写道:“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1842年,英军炮轰镇江,文宗阁藏书受损。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猛攻镇江,战火硝烟将文宗阁和《四库全书》抄本烧为灰烬。
- 江苏扬州文汇阁:文汇阁 1780 年在古城扬州行宫御花园内建成,入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1854 年,文汇阁与所藏书籍毁于太平军的冲天大火中。
- 浙江杭州文澜阁: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 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澜阁,文宗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 清末四大私人藏书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四大私人藏书楼”。
-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 1703年,是一处皇家园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1961年3月4 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 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 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1860 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珍宝被掠夺无数
- 北海园林: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为坐落在琼华岛上的永安寺白塔,
-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 青铜器主要类别:
- (1)食器:鼎、鬲(li)、簋(gui)、敦(dui)等。
- (2)酒器:爵、角、觚(gu)、觯(zhi)、尊等。
- (3)水器:壶、盘、盆、皿、罐等。
- (4)乐器:编钟、铜铃等。
- (5)兵器:戈、矛、剑等。
- 北宋五大瓷窑:定窑、汝窑、哥窑、钧窑和官窑
- 汝窑被称为“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河南省汝州市。主要以青瓷为主。
- 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的。官窑的瓷器主要特征即为素面,意思就是不会有浓墨重彩在瓷器上,也不会有过于华丽的装饰。
- 哥窑。素面无纹,但是哥窑的瓷器特征“开片”更加明显突出。(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
- 钧窑,钧窑瓷器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并不是只以青色为主。
- 定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唯一一个烧造白瓷的窑场,其窑址在河北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