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或Macroeconomics)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也就是总量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现象,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如GDP)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1936 年英国凯恩斯 《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 出版, 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的建 立, 提出 “看得见的手”, 亚当·斯密 《国富论》 提出 “看不见的手”。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由新西兰经济 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 1958 年在 《1861—1957 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 的关系》 一文中最先提出。
一、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失业类型:
- ①:因经济衰退、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出现的失业。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倒闭,需求减少,从而引发了大范围的周期性失业。
- ②: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例如,你找到的工作,你不想干,想干的工作,又找不到,特点就是“主动性”、“临时性”。
- ③:结构性失业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改变了工作技能的要求,导致失业的发生。例如,员工能力不符合岗位要求。
- ④:技术性失业是由于科技进步引发的失业潮。例如,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力,导致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失业。
- ⑤: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例如,农业、雪糕、旅游景区。
- 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纸币持续贬值的一种经济现象。
- 通货膨胀的危害:直接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秩序混乱,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社会稳定
- 菲利普斯曲线:
-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二、宏观调控
- 概念:宏观调控是国家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一种经济常规的经济管理手段。它旨在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 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 手段:
- (1) : 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依靠各种经济组织,实施各种经济政策和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的手段。
- (2) : 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行政区划、 行政系统、 行政层次来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手段, 具有直接性、 权威性、 强制性和速效性等特点。例如:因天价宿舍在网上热议, 物价局印发相关规定, 非财政资金新建的学生公寓, 最高收费标准不得超过 1200 元/ 年,
- (3) : 指依靠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监督管理经济的手段,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一方面,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 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另一方面, 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 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 经济合同的履行, 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 我国目标:
-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 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 增加就业;第三, 稳定物价; 第四,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但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也就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 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三、财政政策
- 概念:一国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 财政收入:
- ①“税”: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 ②“利”: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 ③“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主要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 ④“费”: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
- 财政支出: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 ①购买性支出: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等。
- ②转移支付: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 财政政策的种类:
-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相关政策。
- (1)适用时期:经济衰退时(经济萧条、经济不景气、内需不足)
- (2)具体措施: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补贴、减少税收
-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相关政策。
- (1)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投资过热)
- (2)具体措施:减少支出、减少补贴、增加税收
-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相关政策。
-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四、货币政策
- 概念:货币政策是指政府 (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的政策。 增加货币量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给量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工具:
- ①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中,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 ②再贷款和再贴现: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或贴现,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 ③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 ④利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活动。
- ⑤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
- 货币政策的种类:
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区别 | 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 |
---|---|---|
含义不同 | 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 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
内容不同 |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 如调整利率、准备金率、 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 与财政收入/ 支出相关的政策, 如税收的变动, 发行国库券, 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 |
制定主体不同 |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 国家制定 (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常委会通过) |
六、利率
- 利率的种类:基准利率、 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国债利率属于人民银行指定利率。 对整个利率体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利率是基准利率。
- 利率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国家调高利率, 控制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增长,减缓货币流通速度; 在经济过冷时国家降低利率, 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扩张和增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 贸易逆差 VS 贸易顺差:
- (1) 贸易顺差: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 又称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 (2) 贸易逆差: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 出现贸易赤字, 又称为 “入超”。
- (3) 贸易平衡: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 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 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 (4) 增加进口, 减少出口导致货币升值
- (5) 增加出口, 减少进口导致货币贬值
七、经济名词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对商业公司来说,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 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例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郑人买履。
-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 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 如时间、 金钱、 精力等称为 “沉没成本”。 例如: 覆水难收。
- 外在成本:除商品直接负担的私人成本之外, 一部分产品成本由厂商以外的整个社会所承担的称为外在成本。 例如: 一家化肥厂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 等于占用一段河道作为污水排放场所, 事实上构成了产品的一部分。 但厂商并不为此付任何费用。 即由社会承担的这部分成本即为外在成本。
- 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指在一定时间内, 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 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 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 但物品的边际效用 (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 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 有递减的趋势。 例如: 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 逆向选择: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即优汰劣胜。
- 道德风险: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 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 用以判断增、 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例如: “曲高和寡” 说明商品的价格如果过高, 则能购买的人就少。 所以我们要把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 即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
-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指的是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 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 则由于证据不确定, 每个人都坐牢一年; 若一人揭发, 而另一人沉默, 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 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 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 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 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困境反映出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的最佳选择, 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 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 灰犀牛事件:“灰犀牛事件” 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 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其特征是概率很高, 破坏力巨大, 但可以预测、 可以防御。
- 黑天鹅事件:
- 黑天鹅事件” 是指非常难以预测, 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一般来说, “黑天鹅事件” 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①具有意外性; ②产生重大影响; ③虽然具有意外性, 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
- 口红效应: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廉价产品在收入低时需求量反而增加。
- 棘轮效应: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 负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又称外部不经济, 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 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 例如: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 规模效应: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 边际效应: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