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或Macroeconomics)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也就是总量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现象,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如GDP)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1936 年英国凯恩斯 《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 出版, 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的建 立, 提出 “看得见的手”, 亚当·斯密 《国富论》 提出 “看不见的手”。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由新西兰经济 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 1958 年在 《1861—1957 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 的关系》 一文中最先提出。

宏观调控

  1. 概念:宏观调控是国家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一种经济常规的经济管理手段。它旨在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2. 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 手段
    1.   (1) : 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依靠各种经济组织,实施各种经济政策和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的手段。
    2.   (2) : 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行政区划、 行政系统、 行政层次来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手段, 具有直接性、 权威性、 强制性和速效性等特点。例如:因天价宿舍在网上热议, 物价局印发相关规定, 非财政资金新建的学生公寓, 最高收费标准不得超过 1200 元/ 年,
    3.   (3) : 指依靠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监督管理经济的手段,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一方面,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 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另一方面, 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 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 经济合同的履行, 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4. 目标
    1.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 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 增加就业;第三, 稳定物价; 第四,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   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但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也就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5. 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GDP全称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新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NNP国民生产净值,这个净值是通过从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得到的。折旧是指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损耗,例如卡车报废和电脑过时等。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 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 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一般来说, 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 当 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采用CPI来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 (或平均支出中) 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随着国家的富裕, 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达 59% 以上为贫困, 50%—59% 为温饱, 40%—50% 为小康,30%—40%为富裕, 低于 30%为最富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值在0和1之间。 越接近 0 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 反之,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 0.4 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当基尼系数达到0.6 时, 则表示收入悬殊赤字率赤字, 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 赤字率, 指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 即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 GDP 之间的比例关系, 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评价一国财政赤字风险有两个指标: 赤字率 (赤字占 GDP 比重) 不超过3%, 负债率 (国债余额占 GDP 比重) 不超过 60%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 投资、 消费和出口

财政政策

  1. 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等。公债是政府财政收人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 财政支出:各级政府的开支,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环保、农业、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3.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4. 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1. 国家预算
    2. 税收
    3. 财政投资
    4. 国债
  5. 财政政策的种类
    1.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相关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
    2. 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相关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3.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货币政策

  1. 概念:货币政策是指政府 (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的政策。 增加货币量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给量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2. 货币职能
    1.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把各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 ②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可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加速商品的流通速度,提高经济效率。
    3. ③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4. ④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的职能。货币不是交换的媒介物,而是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工具。可以理解为交钱与交货时间不同 (例: 债务、 租金、 工资、 赋税、 分期付款、 刷卡消费);
    5.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就是在世界上都能通用的货币, 比如美元
  3. 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1. 控制货币发行
    2.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 调整利率
    4.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5.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6. 调整再贴现率
  4. 货币政策的种类
    1.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货币供给增加。比如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回购有价证券。
    2. 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时,货币供给减少。比如紧缩名义货币供应量,适当提高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适当压缩再贷款及再贴现限额,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出售有价证券以便回笼资金。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区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含义不同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 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内容不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 如调整利率、准备金率、 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与财政收入/ 支出相关的政策, 如税收的变动, 发行国库券, 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
制定主体不同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国家制定 (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常委会通过)
  1. 公开市场业务
    1.   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吞吐基础货币,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2.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 会增加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缩小信贷规模, 从而达到紧缩货币的目标。

利率

  1. 利率的种类:基准利率、 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国债利率属于人民银行指定利率。 对整个利率体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利率是基准利率。
  2. 利率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国家调高利率, 控制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增长,减缓货币流通速度; 在经济过冷时国家降低利率, 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扩张和增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3. 贸易逆差 VS 贸易顺差
    1. (1) 贸易顺差: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 又称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2. (2) 贸易逆差: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 出现贸易赤字, 又称为 “入超”。
    3. (3) 贸易平衡: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 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 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4. (4) 增加进口, 减少出口导致货币升值
    5. (5) 增加出口, 减少进口导致货币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