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 3.实践性——实践观点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4.人民性——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概论
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有关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联系 | 哲学 | 具体科学 | |
---|---|---|---|
区别 | 研究对象 | 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 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 |
理论特征 | 一般性、普遍性、抽象的 | 个别性、特殊性、具体的 | |
联系 | 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 | 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无法被认识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 唯心主义主张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是世界的本原,其否认了神创造世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这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例如“世界是一团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作为世界的本原;其具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用的观点看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具有形而上学性。例如“生命是架化学机器”、“世界的本原是原子”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例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根据精神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对 “精神” 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世界的本原 代表人物及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心灵、经验、感觉、意志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唯一
王阳明:心外无物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 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黑格尔: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孔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自然科学前提: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 实践性和阶级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 科学性和革命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唯物论
物质 | 物质的 | |
---|---|---|
概念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
运动与静止 |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本质),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矛盾的相对运动 | |
意识 | 概念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 3.意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 ||
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
方法论意义 |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辩证法
-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矛盾的):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统一(矛盾的):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 | ||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矛盾不同 | ||
辩证关系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和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限度和范围 | ||
量变: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 | ||
辩证关系 |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
肯定: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 ||
辩证关系 |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 |
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结论: |
认识论
实践 | 概念: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 |
地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
认识 | 概念: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征:能动性、创造性 | |
辩证关系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 |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 ||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间接性、普遍性、抽象性 | ||
两者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 ||
趋势 |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总趋势: | |
概念: | ||
特征: (1)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相对性 | ||
同一个真理的两个方面: (1)绝对真理——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相对性 |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 |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 |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它就有力地;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它就阻碍甚至 | |
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 |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三个基本的方面 | |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等两个基本的层次 | |
辩证关系: (1) (2) (3)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 | |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是指 (2) | |
表现: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