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物质基础: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
阶级条件: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主观条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
发展历史进程
- 萌芽时期(1921.7-1927.7,国民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 代表作:
发表年份 著作名称 主要内容及意义 1925年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2.该文章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1926年 《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 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1927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 形成时期(1927.7-1935.1):独创性地探索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 代表作:
发表年份 著作名称 主要内容及意义 1928年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28年 《井冈山的斗争》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割据地区的现势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930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该文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0年 《反对本本主义》 1.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成熟时期(1935.1-1945.8):
- 代表作:
发表年份 著作名称 主要内容及意义 1937年 《实践论》《矛盾论》 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7年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全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给全国人民指明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道路。
2.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这对于我党的廉洁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1938年 《论持久战》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2.抗日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3.抗日战争中提出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1939年 《共产党人发刊词》 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1939年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2.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要准备)和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趋势)两步。1940年 《新民主主义论》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1941年 《改造我们的学习》 1.延安整风运动开始的标志。2.反对主观主义是延安整风的最主要任务。 1942年 《整顿党的作风》 用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解释党内团结和斗争的辩证关系。 1943年 《反对党八股》 1.延安整风时期重要著作。延安整风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2.邓小平指出,把列宁建党学说发展的最为完备的是毛泽东。1943年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最早的完整的提出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
2.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有无群众的观点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945年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整风运动的结束。采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思想上建设党,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945年 《论联合政府》 报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 继续发展(1945.9-1976):
- 代表作:
发表年份 著作名称 主要内容及意义 1947年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 1948年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9年 《论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1949年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2.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 《论十大关系》 1.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1957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问题》 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对抗性:敌我矛盾;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2. 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关系: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1947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 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 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为中心内容,以为主要形式,以为战略阵地,建设红色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1939 年 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写道:“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武装斗争:
- ①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 ②中国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统一战线:
-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 ②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在坚持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建设:
- ①思想建设: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 ②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 ③作风建设:
- 1.延安整风运动。
- 2.三大优良作风。
- 3.1949 年 3 月,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积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经济成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分别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简称“三大改造”。
- ①农业:实行逐步过渡的方式,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 ②手工业: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到 1956 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对敌我之间的矛盾要采用的方法;对人民内部矛盾要采用的方法。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1)1956 年中共八大,确立了周恩来、陈云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2)陈云在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以国有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在企业管理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个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八大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方针。 (3)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 12 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 |
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
②群众路线:
-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③独立自主:
-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