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Microeconomic或Microeconomics)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
市场主体
- 市场主体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 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 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
- 市场主体的类型有家庭、 企业、 中介机构、 事业单位、 政府等等。 。
现代企业制度
- 概述:现代企业制度定义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 以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 一人公司:即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形式的特点是公司的全部出资或股份属于单一股东,由该股东独资经营,但股东对公司债务仅承担有限责任。
- 典型形式:
-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没有最低限制 没有最低限制 股东人数 2-50 人 发起人为 2-200 人, 成立后股东人数不得低于发起人数, 但无上限 是否划分等额股份 否 是 是否公开发行股票 否 是 股权转让规定 股东转让股权须征得公司同意, 并优先转让给原公司的股东 股票可以交易和转让 公司账目公布情况 一般不公开 在法定范围内公开 公司治理结构 较为简单 较为严格, 一般包括股东大会、 董事长、 监事会、 经理机构等 - (2)公司法重点法条
- 《公司法》 第 23 条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①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 ②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 ③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 ④有公司名称, 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 ⑤有公司住所。
- 两个政策: 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公司还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股东会
股东会也叫股东大会, 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 《公司法》第37条 股东会行使下列职权:
- ①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 ②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 监事, 决定有关董事、 监事的报酬事项;
- ③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 ④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 ⑤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 决算方案;
- ⑥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 ⑦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 ⑧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 ⑨对公司合并、 分立、 解散、 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 ⑩修改公司章程;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口诀: 选董监, 定章程, 审财务, 定存亡
董事会
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的董事组成,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 《公司法》第 46条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 ①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 ②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 ③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 ④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 决算方案;
- ⑤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 ⑥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 ⑦制订公司合并、 分立、 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 ⑧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 ⑨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 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 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 ⑩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 《公司法》第22条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 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 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 表决方式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 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 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 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口诀: 执决议, 定计划, 制方案, 选经理
监事会
- ①监事会是监督机关, 是在股东 (大) 会领导下, 与董事会并列设置, 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的监事以及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的监事组成的, 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法定必设和常设机构。 对董事和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的内部组织。 为保证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 监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
- ②重点法条:
- 《公司法》 第 51 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 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 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 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 不设监事会。
- 《公司法》 第 52 条 监事的任期每届为三年。 监事任期届满, 连选可以连任。
- 《公司法》 第 53 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 ①检查公司财务;
- ②对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 ③当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 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 ⑤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 ⑥依照本法第 152 条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 ⑦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 《公司法》 第 146 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
-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 ②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 ③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 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 ④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 ⑤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市场机制
- 概念:市场机制, 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内在功能的总和。 。 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完备、 统一的市场体系。
- 分类:
- (1) 供求机制
-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 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而供求关系的变动, 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
- (2) 价格机制
- 价格机制包括: ① 。 ②价格调节机制指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引导生产、 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价格调节机制是价格机制的 “外在机制” 和补充完善环节。
- (3) 竞争机制
-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 是商品经济活动中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基本特点: ①普遍性; ②刺激性。
- (4) 风险机制
- 风险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机制。它涉及市场经济活动与企业盈利、亏损甚至破产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识别和评估风险,风险机制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备性,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从而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 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
- (1) 形成新主体, 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能, 约束政府的 “有形之手”;
- (2) 培育新动力, 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 (3) 发展新产业, 即一方面要及时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僵尸企业等,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 新技术、 新业态。
竞争与垄断
- 竞争:竞争是指市场主体之间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如市场份额、利润等)而进行的较量或争夺。
- 特点:
- ①能动性:竞争是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的活动,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 ②互补性:竞争可以促使市场主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提高整体的市场效率。
- ③动态性:竞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 ④复杂性:竞争涉及多个因素,如价格、质量、服务、品牌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竞争变得复杂。
-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
- 特点:
- ①规模性:垄断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能够控制市场供给和价格。
- ②排他性:垄断企业会排除或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市场,以保持其垄断地位。
- ③高价性:垄断企业往往会制定高于市场竞争水平的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
- 类型:
- ①卖方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卖家,能够控制市场价格和供给。
- ②买方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极少数几个买家,能够影响市场价格和需求。
市场类型 | 厂商数量 | 产品性质 | 典型部门 | 新厂商加入 |
---|---|---|---|---|
完全垄断 | 一家 | 产品有特点 | 公用事业 | 不可能 |
完全竞争 | 很多 | 产品无差别 | 农产品 | 容易 |
垄断竞争 | 很多 | 产品无差别 | 轻工业 | 较易 |
寡头垄断 | 几家 | 产品有差别 | 重工业 | 不易 |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 | |
---|---|---|
实质 |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
原因 |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危害 | 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 物价下跌、货币升值 |
对策 | 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 |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
- 货币发行:货币发行是指中央银行向流通界投放的货币数量超过从流通界回笼到发行库的货币数量。这一过程中,
-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时期最常采用的货币政策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注意:
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不符合通货膨胀的定义。它是一种短期的、季节性的物价上涨现象,主要由供求关系、物流成本等因素导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归结为通货膨胀。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 ①: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导致需求量增加。这种关系被称为需求法则或需求定律。
- ②:消费者的购买力直接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影响。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时,其购买力会增强,从而可能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反之,当收入水平下降时,购买力会减弱,需求量也会相应减少。
- ③:随着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对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同时,时尚趋势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改变市场需求。例如,健康意识的增强推动了有机食品的需求增长。
- ④:替代品是指与某种商品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其他商品。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转向购买替代品,从而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相反,如果替代品价格下降,则可能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
- ⑤: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整体需求量的增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如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则会影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结构。例如,年轻人口增加可能带动教育和娱乐产业的需求,而老龄化社会则可能增加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
互补品和替代品
概念
- 替代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 互补品:互补品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 是相互补充的。 比如左鞋和右鞋是互补品, 面包和馒头就是替代品, 面包贵了, 消费者对馒头的需求就上升, 而左鞋贵了, 消费者对右鞋的需求会随着下降。
经济名词
- 机会成本:
-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对商业公司来说,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 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例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郑人买履。
- 沉没成本:
- 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 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 如时间、 金钱、 精力等称为 “沉没成本”。 例如: 覆水难收。
- 外在成本:
- 除商品直接负担的私人成本之外, 一部分产品成本由厂商以外的整个社会所承担的称为外在成本。 例如: 一家化肥厂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 等于占用一段河道作为污水排放场所, 事实上构成了产品的一部分。 但厂商并不为此付任何费用。 即由社会承担的这部分成本即为外在成本。
- 边际效用递减:
- 边际效用递减指在一定时间内, 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 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 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 但物品的边际效用 (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 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 有递减的趋势。 例如: 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 负外部效应:
- 负外部效应又称外部不经济, 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 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 例如: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 边际成本:
- 边际成本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 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 用以判断增、 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例如: “曲高和寡” 说明商品的价格如果过高, 则能购买的人就少。 所以我们要把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 即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
- 囚徒困境:
- 囚徒困境指的是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 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 则由于证据不确定, 每个人都坐牢一年; 若一人揭发, 而另一人沉默, 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 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 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 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 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困境反映出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的最佳选择, 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 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 灰犀牛事件:
- “灰犀牛事件” 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 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其特征是概率很高, 破坏力巨大, 但可以预测、 可以防御。
- 黑天鹅事件:
- 黑天鹅事件” 是指非常难以预测, 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一般来说, “黑天鹅事件” 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①具有意外性; ②产生重大影响; ③虽然具有意外性, 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
收入与分配制度
- 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为社会承认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既包括劳动数量也包括劳动质量, 统筹表现为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
- 按劳分配实现特点
- ①按劳分配是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 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 ②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原则, 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 ③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 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间接反映劳动量为尺度。
- ④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 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 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生产要素的构成主要包括: 劳动、 技术、 人才、 资本、 管理、 土地、房屋等。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1)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 (2)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 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 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 (3) 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社会救助、 民间捐赠、 慈善事业、 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 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