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上:2007 年党的十七大: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
一、邓小平理论
形成的条件
-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实践经验。
形成和发展
阶段 | 时间 | 事件 |
---|---|---|
初步形成 |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 1.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被重新确立、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 2.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 的科学命题。 |
基本形成 | 十二大到十三大 | 1.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2.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3.十三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 |
成熟阶段 | 十三大到十四大 | 1.南方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和 “三个有利于” 标准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深入阐发。。 |
发展阶段 | 十四大到十五大 | 1.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
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80 年 5 月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在 1992 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出 “”
-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 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③改革开放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对内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 邓小平,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后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 第一阶段: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致方针。
- 第二阶段:1982 年 1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2 月,“一国两制“思想列入我国宪法,标志着“一国两制”正式形成。
- 第三阶段:1984 年,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香港问题。1985 年 3 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的条件
-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 实践基础: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 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形成和发展
-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 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
- 2001年7月1日在中共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将三个代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后经一系列阐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理论。
- 到2002年后,全名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后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科学内涵
-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根本要求
- 。
三、科学发展观
- 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基本要求是、根本方法是。
- 五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 ②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 ④在社会保障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社会主义民主: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 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
时间 事件/会议 内容 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1954 年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六字方针,是“依法治国”的 1.0 版。邓小平提出。 1997 年 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将 “依法治国” 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 1999 年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载入宪法。 2004 年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等载入宪法。 2014 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的 2.0 版。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实质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根本任务:。
- 基本方针: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外交政策
-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导论
创立的时代背景
- 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 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 ③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
- ④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 ⑤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
“两个结合”
-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两个结合”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十个明确
- 明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明确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明确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明确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 明确五: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明确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明确七: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 明确八: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明确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明确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四个坚持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 坚持新发展理念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六个必须坚持
-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两个确立
- :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 :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3、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底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新特点,是我们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判断的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党的十八大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这个主要任务是新时代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挥棒,是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工作的统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 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也要看到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1、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党的基本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党的十九大概括的以“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方略,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2、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 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35 年远景目标】
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试图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等方案来实现现代化,他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4、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力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由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决定的。
1、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奋斗中形成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究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理论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在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
3、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 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政治保证,使党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1、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体系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决定的。
2、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党保持团结统一和强大战斗力、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键。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主要涵盖六个方面的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一条红线。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2、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
3、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是一个政党观察、认识、处理政治问题的立足点,体现了这个政党的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敬畏人民。
(二)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思路。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1、改革开放是我们前进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二)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
1、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总目标,实施好“六个紧紧围绕”的路线图。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环环相扣、形成合力。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制度的“立”和“破”都必须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6、推动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 1、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
- 2、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 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具体的实践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要从问题导向上把握新发展理念。要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新时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4、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 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
-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 1、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 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 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把稳定经济运行作为重点,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保证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 3、大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着力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 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 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 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保持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是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 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扎实稳步推进。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1、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 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科技和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 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 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要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点,要把高等教育作为龙头。
- (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 1、科技强则国家强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 2、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把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人才体系的鲜明政治优势,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纲”和“本”。
-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
8、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四梁八柱。
-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以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 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 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 (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 1、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是保障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和基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 2、全面发展协商民主
-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不断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3、积极发展基层民主
-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基层民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态的农村村民自治、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组织形态的城市居民自治、以职工代表大会为组织依托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治等。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最直观的当家作主感受也主要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
- 1、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
- 统战工作的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 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
-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 3、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 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
9、全面依法治国
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全面依法治国为制度之治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 经过努力,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 2、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牢牢把握核心要义,毫不动摇坚持以下原则。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3、统筹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 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问题。
- 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要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
-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
-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 3、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 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包括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的协调高效运转。
- 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体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运行为重点。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 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法治区别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征。党内法规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以部委党内法规、地方党内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 (三)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 1、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
- 到 2025 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 2035 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 2、法治中国建设的工作布局
-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合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 3、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 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 1、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只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 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
- 2、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深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 3、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 新闻舆论工作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位要求。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和放大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 1、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 2、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 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 广泛开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基础。
-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不断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的灵魂工程。
-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方面。
- (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1、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的共同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 2、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 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
- 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 3、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1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 (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 1、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
-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 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 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 2、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必须抓紧抓好的第一民生工程。
- 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 经过接续奋斗,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得到更好实现。
- 3、坚持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
- 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离开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
-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
-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
- (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1、完善分配制度
-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 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
- 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对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代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 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通过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 2、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 社会治理体系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 理念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先导,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 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保障,必须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方式方法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途径和手段。
- 3、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环节。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
-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浦江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
-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是将风险隐患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位置。
1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 2、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写入党章。
-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更加有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二)建设美丽中国
- 1、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 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 2、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
-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
- 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3、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13、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1、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 2、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
-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加强科学统筹,做到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着力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二)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
- 1、统筹发展和安全
- 发展和安全是两件大事。发展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支撑;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 2、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必须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 维护政权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
- 维护制度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政治安全与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是有机统一的。政治安全是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人民安全居于中心地位,国家安全归根到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至上是实现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要求和原则。
- 3、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统筹推进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
- 维护国土安全。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
- 维护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 维护社会安全。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
- 维护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维护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外部安全。
- (三)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 1、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健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制度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治本之策,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 2、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建设平安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 3、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14、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习总书记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十一个明确”:
明确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明确强国必须强军;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明确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明确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明确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 (一)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 1、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强后盾
- 2、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 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战略支撑”: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 (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 1、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
-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实践证明,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首要,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
-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人民军队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的根本价值所在。
-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 2、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 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充实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步骤,明确提出确保 2027 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形成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体现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要求,体现了军事能力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相适应的要求。
- (三)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
- 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在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
- 2、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政治工作永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 改革是决定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人民军队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坚持政治标准是人民军队人才第一位的标准,坚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才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 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
15、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 (一)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 1、“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制度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保持香港、澳门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作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 2、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 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 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全面管治权是授权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前提和基础,高度自治权是中央行使全面管治权的体现。
- 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 “爱国者治澳”原则。要始终坚持 “爱国者治港” “爱国者治澳”,把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则。
- 坚持依法治港治澳。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 (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 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 2、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 必须坚持党中央对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统一的根本保证;
- 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祖国统一,这是统一的历史方位;
- 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这是统一的战略思路;
-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这是统一的大政方针;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这是统一的政治基础;
- 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这是统一的实践途径;
- 坚持团结台湾同胞、争取台湾民心,这是统一的根本动力;
- 坚持粉碎“台独”分裂图谋,这是统一的必然要求;
- 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这是统一的外部条件;
- 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统一的战略支撑。
- 3、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在大变局中开创新局
-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人发展。
- 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 2、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正确的原则要求。①坚持和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③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④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⑤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3、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坚定以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为外交全局提供战略引领,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推进多边合作,不断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打造遍布全球的朋友圈。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 2、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 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 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 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理念,构建新型政党关系。
- 3、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
- 4、坚持外交为民
- 人民外交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举,也是中国外交的力量源泉。
-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回答和解决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也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
-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重要依托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各国人民热切期盼通过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 9 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2022 年 4 月,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2023 年 3 月,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多边主义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
- 坚持多边主义,就是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 4、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2013 年,习总书记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努力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一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 我们推动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17、全面从严治党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
-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 1、打铁必须自身硬
-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把党锻造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迫切需要。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
- 2、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管党治党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一个布局合理、内容科学、要素齐备、统一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
- 3、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
- 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经验。 一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二是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三是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四是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五是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六是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
- 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性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能力。
- 2、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 加强思想建设是坚守理想信念、坚定革命意志的前提。
- 加强思想建设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行动上团结统一的要求。
- 加强思想建设是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3、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
- 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重点。我们党建立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关键。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
- 4、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
-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
-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和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严明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 5、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就是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党内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支撑。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党的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牵引,与时俱进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制度,及时将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化法规化,进一步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要按照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要求,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三)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答题”。
- 腐败问题损害党和群众的关系,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 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 (四)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1、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最鲜明的品格。
- 勇于自我革命就要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 2、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 我们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
-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展现了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 3、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伟大社会革命锻造和成就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保障和推动伟大的事业,这是党100 多年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