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东省情

一、广东概况

  1.   广东省,简称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是广州市。。截至 2023年12月,下辖 21个地级市、65 个市辖区,总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2023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706万人。广东省语言状况复杂,主要有粤、客、闽三大汉语方言。

建置沿革

广东,《吕氏春秋》称“”《史记》称“”,《汉书》称“”,“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1.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建置

  2.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交往频繁。

  3.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后设长沙郡。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今海南省及今广东省西南部属象郡,今广东省西部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

  4.   公元前204年,秦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建都番禺,自称“”。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叛乱,在岭南先后设交趾刺史部、交州,辖岭南各郡县。

  5.   三国时,岭南为吴辖地。226年,从交州划出4郡另置广州,地域占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半,州治番禺。广州之名由此始。

  6.   南北朝时期,政局南北分裂。北方战乱,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南朝统治者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粤西有著名的“”与中原相通。

  7.   唐代设岭南道,唐末分设岭南东、西道。,道治广州。岭南地区东西分治自此始。

  8.   917年,刘龑在岭南称帝,建南汉国。971年,南汉国被北宋所灭。

  9.   北宋初在岭南设置广南路。997年,广南路分置广南东、西路,简称“广东”“广西”。。宋朝开始以“”“”来规范南海诸岛,并划归广南西路管辖。

  10.   元代,今广东省境分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和湖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

  11.   明初,设广东行中书省,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省辖境基本定型。不久,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广东辖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10府和罗定直隶州。

  12.   清初,承宣布政使司改称省,辖境与明代相同。“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遭受英国殖民式统治。

  13.   民国时期,1914年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广东省境内设6道辖94县。1920年撤道,省县之间设督察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

  14.   自古以来,广东省还管辖广阔的南海海疆。

  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1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政区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更,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8年。1949年全省设珠江、东江、西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8专区和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2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 98 个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1年,将北海市划归广西。1952年,将钦州4县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第二阶段是1959年至1982年,其间全省政区不断调整。1959年,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工委和西沙办事处。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 10 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 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第三阶段是 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1.   截至 2023年12月 31日,广东省辖,65 个市辖区、20 个县级市、34 个县、(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12个镇、4个乡、、490个街道办事处(共161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地形地貌

  1.   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其中山地和约占广东省陆地总面积的60%,台地和平原约占40%。,北部为山地和高丘陵,南部以平原和台地为主。受断裂带影响,省内山体多呈北东—南西走向,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位于北部南岭山地的为广东省最高峰,海拔为1902米。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最大,其次为粤东的潮汕平原,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0%。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以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局部分布有红色岩系地貌,如等。,沿海岸带发育的海岸地貌类型有:岬角海湾(如大亚湾、大鹏湾等)、溺谷(如湛江溺谷)、沙坝——泻湖、河口深槽——沙嘴——拦门沙、红树林潮滩(主要分布在深圳、湛江、台山等地)、珊瑚岸礁(雷州半岛)等,具有丰富的海岸地貌景观。

气候

  1.   广东省属于,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 4-9月。全省年平均气温 21.8℃。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月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为 13.3℃,最热的7月为28.5℃。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在韶关;极端最低气温-7.3℃,出现在梅州。

自然资源

  1. 1、土地资源

    1.   广东省土地总面积1797.57 万公顷。
  2. 2、水资源

    1.   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水系以及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

    2.   截至 2023 年,广东省水资源总量 1956.0亿立方米,比 2022年减少 12.0%,比多年平均值偏多 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1946.3亿立方米,比 2022年减少 12.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地下水资源量 483.0亿立方米,比 2022年减少 11.6%,比多年平均值偏多 7.5%。全省统计的 41座大型水库和 337 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 198.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8.5亿立方米。

  3. 3、矿产资源

    1.   广东省分布有等3条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禀赋居全国中等水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至 2022年底,发现矿产 151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 105种,查明资源储量排名位居国内前 10名的矿种 69 种,主要有稀土、铌、钽、锆、油页岩、建筑石料、高岭土、稀土、玻璃用砂、锡、银、硫铁矿、铅、锌、钨、海砂等,矿产资源相对丰富。

    2.   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铅、锌、铜、钨、锡、钼等有色金属以及铁、锰等黑色金属主要分布在韶关、河源、梅州、肇庆、茂名等市;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铌、钽等稀有金属主要分布在肇庆、茂名、佛山、惠州等市;稀土矿产地和稀土资源潜力区主要分布在韶关、清远、肇庆、河源、梅州、揭阳等市;优质高岭土、油页岩等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等市;地热、矿泉水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4. 3、植被和生物资源

    1.   广东省,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截至 2023 年最新统计,广东省记录分布有高等植物 6658 种,包括苔藓植物 691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88 种、裸子植物 29 种、被子植物 5350 种。其中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10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的 10%,包括

    2.   广东省记录分布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包括哺乳纲 182种、鸟纲 584 种、爬行纲 172 种、两栖纲 114种),其中由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 188 种,占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数的 27.4%,包括

  5. 4、海洋资源

    1.   广东省海域辽阔,滩涂广布,陆架宽广,港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海域面积 41.93 万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 2.3倍。大陆海岸线长 4084.48千米,。拥有海岛1963 个,其中90%以上的海岛为无居民海岛,面积小于 500平方米的海岛占 50%以上。沿海港湾众多,适宜建港的有 200 多个,滨海湿地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红树林面积 1.06 万公顷。海洋生物有浮游植物 406 种、浮游动物 416 种、底栖生物 828 种、游泳生物 1297 种、鱼类 1200 多种。南海可开采石油储量5.8亿吨、天然气 6000 亿立方米,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储量15万亿立方米。

人口

  1.   据研究,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2.   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包括粤西高凉地区的壮族先民,以及粤东潮州地区的畲族先民。

  3.   秦将王翦率领五十万大军驻扎五岭一线,与南越族对峙。后来,秦军进犯岭南,试图统一百越,却遭到土著的顽强抗击,几乎全部葬送此地。一些残兵败将流落民间,播下了北方人的种子。前 214年,秦王朝大军卷土重来,最终平定岭南,并设置了3个郡管辖此地,深圳属于南海郡。为了加强和巩固在当地的统治,中央政府从中原迁来 50万人。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大批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中央政府自然是心有灵犀,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4.   汉武帝平定岭南,留下占领军驻守,历经西汉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变革,先后又有5批移民来到岭南。晋代岭南移民被称之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纷纷逃到东南沿海,宝安县的设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和南宋末年,两度形成士族豪门、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两宋时期的移民潮从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两晋。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徙岭南,加入了历史上南迁形成的广府人、客家人以及本地土著的行列。

  5.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7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8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42%,比上年末提高0.63个百分点。

  6.   广东省有 3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省内有8.8万归侨、3000 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等侨乡地区以及23个华侨农场。

交通

  1. 1、广州港

  2.   早在 5000~3000年前,广东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通过对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时期的广东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清末,《中法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中,英法等国分别租借租广州、潮州、汕头、琼州(今海口)、广州湾(今湛江)。

  3. 2、航空

  4.   广积极东省以(广州新)3个机场为核心,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完善4个机场,同时推进建设韶关丹霞、梅州梅县、阳江、云浮、怀集、连州、河源和汕尾等8个支线机场

  5.   ,广州先后出现过的机场多达8个,最早的是燕塘机场,此后是大沙头机场、南石头水上机场、二沙头水上机场、河南沙头机场、石牌跑马场机场、广州天河机场和白云机场。

风景名胜

  1.   广东省与南海相接,大陆海岸线长 4114.3 千米,位列中第一。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等,都是沿海城市。除了海岸以外,广东还拥有不少特殊地貌,如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等。同时,还有后天打造的人文景观,包括有6座主题公园。截至2023年,广东省共有AAAAA级景区15个,AAAA级景区277个,AAA级景区369个,AA级景区10个,还有一大批红色文化和旅游博物馆、纪念馆。,大小海岛 1963 个,东江、西江、北江等河岸风光和岭南水乡古村落。

  2.   AAAAA级景区:‌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深圳市观澜湖休闲旅游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梅州雁南飞茶田、‌清远连州地下河、‌韶关丹霞山、‌佛山市西樵山、‌惠州市罗浮山、‌‌惠州西湖、佛山长鹿旅游休博园、‌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中山市孙中山故里、‌肇庆星湖、‌江门开平碉楼

重要景点
白水寨位于广州增城区派潭镇,是名副其实的
罗浮山景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东江之滨,被誉为
深圳世界之窗位于深圳湾华侨城,是大型文化旅游景区、缩微景区,也是一个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融为一体的人造主题公园。

汉语方言

  1.   广东省的语言复杂多样。至2022年底,境内主要分布着粤、客、闽三大汉语方言,此外,在珠三角之外的偏远地区还分布着粤北土话、畲话、官话等。除汉语方言外,省内还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语言。

  2.   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等,以广州话为代表。是广东省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类方言。广东省以粤方言为主的地区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南,包括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云浮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粤方言大约居半的地区有清远市、深圳市、湛江市,粤方言仅占部分的有韶关市、惠州市。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以粤方言为主要语言。

  3.   客家方言:广东省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地区在粤北和粤东,包括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惠州市;与上述地区交接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清远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也有部分地区使用客家方言(清远市尤其多);其他地区完全没有客家村落的县(市、区)很少,都有或多或少的客家方言岛。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重要标志。

  4.   闽方言:广东省闽方言包括潮汕话、雷州话以及闽南方言岛。潮汕话俗称为“潮州话”或“潮语”,雷州话俗称“雷话”或“黎话”,而西江、北江、东江沿岸的不少闽南方言岛称为“连滩声”。广东省的闽方言主要分为粤东的“潮汕片”和粤西的“雷州片”。

  5.   除以上粤、客、闽三大方言之外,广东省境内使用人口较多、语言面貌特殊的汉语方言是“粤北土话”。粤北土话是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地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之为“韶州土话”。粤北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

民族宗教

  1.   。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省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2.   

二、广东历史文化

  1. 1、广东省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8个
广州广府文化兴盛地之一,
佛山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
中山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
肇庆,也是广府文化的流行地区。
梅州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
惠州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潮州潮州文化发祥地之一。
雷州雷州文化发源地之一,
  1. 2、文物

  2.   截至 2023 年,广东省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026 处;不可移动文物 2.5万多处,其中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 2035处,国有可移动文物 87万多件/套。截至2023年11月,广东已划定 110处历史文化街区、普查认定 4421 处历史建筑,广东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 个历史文化名城。

  3. 3、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广东省共有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剪纸、陆丰皮影戏)之外,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7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5. 4、岭南美术

  6.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主张以倡导,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7. 5、岭南音乐

  8.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主张以倡导,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9. 6、岭南音乐

  10.   岭南音乐文化由(广东音乐)、(广东汉乐)和等主要音乐版块整合而成。渊源深厚的地方性和兼采博取的开放性,使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中华“国乐”象征之一。岭南器乐从 20世纪初开始输出到世界各地。还有,岭南歌乐是以客家山歌为代表,岭南戏乐则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

  11.   ,南宋末年,随着宋室的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来广东,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如明代南海大沥人邝露、明代新会人陈白沙、明代南海沙贝人陈子升、陈子壮等。

  12.   是指曾经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先民南迁时随人而来的中原古乐,与当地民俗文化融会贯通后,保留着中原音乐文化的遗迹,又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代表人物是何育斋和罗九香

  13. 7、民俗节庆

  14.   广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更是彰显岭南特色。

  15.   广府婚俗

  16.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作为中国婚俗礼仪文化的重要流派,保留了较完整的中华婚礼古俗,寓意吉祥,承载着广府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广府婚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六礼’,择吉日、过大礼、落栊、安床、开脸、上头、接亲、入门、回门,这些都是广府婚俗的组成部分。广府婚俗注重的是'好意头’以及亲人朋友间爱的传递

  17.   庙会(凤山妈祖庙会)

  18.   凤山妈祖庙会的历史悠久,相传清初汕尾港兴盛时期即由广西地区传入,至今当地仍保留有清乾隆壬戌年妈祖庙扩建时里老首事碑刻,以及光绪年间记载当地抢花炮习俗的碑刻。目前,凤山妈祖庙会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品清湖西畔凤翔、凤照、凤苑及周边社区、村庄。每年妈祖诞期间,当地理事会拜祭妈祖后,将妈祖金身请下神龛安放在彩轿内,由八位青壮年抬着妈祖神轿沿社区巡游,鸣锣开道、号角长鸣,仪仗队、天后圣母旗、匾、日月匾、凉伞、香案、神轿、护銮队、彩旗队、舞蹈队、大锣鼓队、八音队、舞狮队、古装场景队伍等组成的巡游队伍可达千余人,巡游每到一处群众皆等候在街道边拜祭妈祖。

  19.   凤山妈祖庙会是粤东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之一,是地方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的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在庙会活动中体现出当地群众祈求和平安宁、财丁兴旺、事业发达、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20. 8、著名人物

    1. 赵佗(?~前 137):南越国创建者。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香港、澳门以及广大岭南地区确立政权的秦朝主将之一。
    2. 杨孚(1至2世纪间):史载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岭南学者。东汉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
    3. 葛洪(约 283~34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
    4. 冼夫人(522~602):岭南越族女政治家。高凉郡(今广东高州、电白一带)人。
    5. 陈文玉(570-638):历史上开发粤西重要官员。唐东合州(今广东雷州市)人。
    6. 惠能(638~713):中国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7. 张九龄(678~740):第一位出任宰相的岭南人。唐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在文学方面,张九龄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8. 韩愈(768~824):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两度贬官到粤,兴学育才,移风易俗,对岭南文教影响深远。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 “文道合一” “气盛言宜” “务去陈言” “文从字顺” 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9. 包拯(999~1062):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曾任端州(今肇庆市)知州三年。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 “包青天” 及 “包公” 之名,京师有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 “包青天”。
    10. 余靖(1000~1064):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曾任广州知州,官至工部尚书。
    11. 周敦颐(1017~1073):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平反冤狱,政绩显著。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2. 苏轼(1038~1101):北宋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贬谪岭南6年,有 “不辞长作岭南人” 之句。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唐宋八大家” ;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 “宋四家”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13.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举兵抗元,转战闽粤赣湘间。兵败被俘,过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 “宋末三杰”。
    14. 周新(?~1417年):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以为官清廉,“善于断狱”著称,被明成祖封为浙江都城隍。
    15. 丘濬(1420~1495):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市)人。明代岭南四大儒之一,与唐张九龄、宋余靖、崔与之并列。
    16. 海瑞(1513~1587):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市)人。回族。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民众赞为“海青天”。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7. 陈子壮(1596~1647):广东南海(今广州市白云区)人。明末抗清英烈,为“广东三忠”之一。
    18.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著名学者、诗人,有“岭南第一才子”之誉,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
    19. 陈恭尹(1631~1700):广东顺德人。为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一。
    20. 阮元(1764~1849):江苏仪征人。在两广总督任上主修《广东通志》,编刻《皇清经解》。
    21. 张维屏(1780~1859):广东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区)人。爱国诗人,“粤东三子”之一。
    22. 关天培(1781~1841):江南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任广东水师提督,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及虎门销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23.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以钦差大臣到粤查禁鸦片,主持虎门销烟。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24. 苏六朋(1791~1862):广东顺德人。清代著名画家,与苏仁山并称为岭南画坛“二苏”,最擅长人物画。
    25. 骆秉章(1793~1867):广东花县人。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晚清八大名臣”之一。
    26.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晚清农民战争领袖、太平天国创建者。
    27. 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中法战争爆发后,率部赴中越边境,收复失地,促使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史称“镇南关大捷”。
    28. 洪仁玕(1822~1864):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所著《资政新篇》,是中国人首次提出效法西方建设近代国家的方案。
    29.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在两广总督任上,创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兵工厂,倡办广雅书院、广雅书局等。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前身)、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30. 陈启沅(1839~1903):广东南海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
    31.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近代民主与科学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热忱的爱国者,代表作《盛世危言》。
    32.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江区)人。维新变法失败后免官回籍。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
    33. 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晚清民族英雄。
    34. 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中国铁路之父。
    35. 徐绍桢(1861~1936):广东番禺人,辛亥革命中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
    36. 吴趼人(1866~1910):广东南海(今佛山市禅城区)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7.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制订三民主义政纲。
    38.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学者、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 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39. 王宠惠(1881-1958):广东东莞虎门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被公认为 “民国第一位法学家” ,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之一。
    40. 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飞行家,中国航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