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河南省情
一、地理地貌
地理位置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现在河 南河北以漳河为界)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的来源,也是,豫州位居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 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之称。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 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总面积 16.7 万平方千米。河南素有“”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 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 水面构成;地跨四大流域。北、西、南三面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平 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 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为全省 最高峰,海拔 2413.8 米;海拔最低处在,仅 23.2 米。
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 间地带。河南省下辖 17 个地级市,1 个省直辖县级市,21 个县级市,82 个县,54 个市辖区。
气候特征
-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 10.5~16.7℃,年均降水量 407.7~1295.8 毫米,降雨以 6~8 月份最多,年均日照 1285.7~2292.9 小时,全年无霜期 201~285 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水文概况
- 河南省地跨四大流域。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 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 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560 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403.5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 19 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 383 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五分之一。
产业概况
第一产业:河南省耕地面积为 687.1 万公顷,。总播种面积达 1207 万公 顷,其中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 3000 万吨大关的 3 个省区之一。。玉米 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 2 大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是河南第 3 大类粮食作物。水稻是河南省 的第 4 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播面积的 4%,其产量占总产量的 8%。河南是我国大 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是我国第 2 产豆大省。河南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总产量居全国 第 2 位,
第二产业: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 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 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全 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河南工厂”曾经为共和国创下无数工业奇迹,生产了
。。
2016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南省依托3 个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原地区的国家高科技产业中心“”。
。2020 年 11 月,在原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
二、人口资源
人口民族
- 河南省 56 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分布呈的显著特征。2020 年,全 省少数民族人口约 154 万。其中,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全省有 3 个城市民族区()、21 个民族乡 (镇),少数民族 10 万人以上的省辖市 4 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
综合交通枢纽
- 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综合主体交 通网主骨架中“6 轴、7 廊、8 通道”中,有“1 轴、1 廊、1 通道”经过河南。郑州国际航 空货运枢纽发展迅速,客货吞吐量分别升至全国第 11 位、第 6 位,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 国际铁路枢纽地位持续巩固,,普铁、高铁形成“双十 字”交汇,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北站作业量居亚洲编组站前列
通信枢纽
- 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有“”途经河南,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从河南穿过,构成“”的信 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全省深入开展 20 户以上自然村网络覆盖质量提升计划,实现各省辖 市县城以上城区 5G 网络全覆盖。全省 4G 基站总数居全国第 5 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居全 国第 6 位
能源基地
-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能源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消费大省。近年来,深入贯 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新引领,稳定能源供应保 障,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化能源改革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历史人文
历史渊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在 5000 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 3000 多年, 先后有 20 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 多个皇帝在此执政。。 文物古迹众多,有记载着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有;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 有;有“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 闻名中外的大相国寺等等。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郑州、浚县、濮阳是全国历史 文化名城。
中原大地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 程颐、程颢,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商鞅、苏秦、李斯、刘秀、张良、司马懿、岳飞,文 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司马光、褚遂良、吴道子,科学家张衡、 僧一行,医学家张仲景,佛学家玄奘等,还有现当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鸿昌、杨靖宇,革命 先辈邓颖超、彭雪枫、吴焕先、许世友,“县委书记的榜样”等
神龙文化
-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五 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 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 人”就因此而来。距今 6400 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 界誉为“”。
汉字文化
- 。
姓氏文化
-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 300 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 171 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 100 个大姓中有 78 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 源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 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农耕文化
-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 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 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商业文化
- 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夏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 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春秋时期的鹤壁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 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悄然归隐到了宋国, 把才能用于经商。郑国都城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入侵,以自己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 秦军。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都城洛阳,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郑州新郑,。
思想文化
-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周口淮阳一带演八卦,周文王在伏羲 八卦的基础上,在安阳汤阴羑里城的监狱里写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旦 在西周都城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祖籍商丘夏邑的孔子在河南境内的各诸侯国讲学 论道,传播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均起 源于河南。
科技文化
- 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家阏伯在商丘睢阳观星测辰,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观星台阏伯台(火神 台)。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东汉卫辉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 1000 多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 为中国最早的国画,已有 6000 多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中医文化
- 炎帝和黄帝均为中国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扬于河南。南阳人,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 大名医之首。
诗文文化
-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 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 100 多篇,占总篇目的 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
武术文化
- 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是中华功夫的源头,享誉海内外。。
历朝古都
三皇五帝:燧人氏(三皇之首),出生、定都并长眠于商丘,开创华夏文明;伏羲氏(三皇之一),定都、长眠于周口淮阳;炎帝朱襄氏(三皇之一),建都、长眠于商丘柘城;葛天氏,出生、建都于商丘宁陵和许昌长葛一带;轩辕黄帝(五帝之首),出生、定都于郑州新郑;颛顼(五帝之一),建都于商丘,后迁都于濮阳,长眠于濮阳;帝喾高辛氏(五帝之一),出生、建都、长眠于商丘。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阳城(今郑 州登封王城岗遗址)、阳翟(今许昌禹州)、、 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纶城(今商丘虞城东)、帝丘(今濮阳西南)、 原(今济源)、老丘(今开封祥符区东北)、西河(今安阳汤阴县菜园镇西 河村)等
商朝:商朝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西亳(今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嚣(今郑州商城遗址)、相(今安阳内黄)、 邢(今焦作温县)、等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阳。主要诸侯国:宋国(都商丘)、杞国(都杞 县)、陈国(都柘城、淮阳)、蔡国(都新蔡)、息国(都息县)、黄国(都 潢川)、卫国(都淇县)、管国(都郑州)、应国(都平顶山)、房国(都 遂平)等
东周:。主要诸侯国:宋国(都商丘)、陈国(都淮阳)、蔡国 (都新蔡)、卫国(都濮阳)、郑国(都新郑)、许国(都许昌)、魏国(都 开封)、韩国(都新郑)、楚国(都淮阳)等
西汉:西汉先后定都南阳、洛阳
东汉:,设南都南阳。东汉末迁都许昌
曹魏:曹魏定都洛阳,期间迁都许昌。
西晋:
隋朝:隋设东都洛阳。
唐朝:唐设东都洛阳。李治、李显、李旦都洛阳;李显、李隆基都洛阳;李晔、李柷都洛阳
武周:
北宋:
南宋:南宋定都商丘
民国: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民国迁都洛阳
四、名胜古迹
山水盛景
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犹如一座浩瀚如烟的历史长廊、 一幅风光旖旎的天然画卷,山川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全省共有等世界地质公园 4 个,黄河、嵖岈山等国家地质公园 15 个,永城芒砀山等省级 地质公园 17 个,南阳独山玉、新乡凤凰山、焦作缝山国家矿山公园 3 个,南阳恐龙蛋化石 群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3 个。
全省共有 A 级景区 580 家,其中 5A 级景区 14 家,4A 级以上景区 189 家。星级酒店 383 家,其中五星级酒店 21 家;云台山景区、尧山大佛景区、嵖岈山景区、淇河生态旅游区为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嵩山、白云山、鸡公山、王屋山、尧山、太行大峡谷、宝天曼、老界 岭、云梦山、南湾湖、丹江口等均属山水奇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七百余公里,郑州至开封段由于泥沙 淤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 3—5 米,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可谓“”。
文化遗产名录
- 1、世界文化遗产:
名单 | 所在城市 |
---|---|
长城 | 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三门峡 |
龙门石窟 | 洛阳 |
殷墟 | 安阳 |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 郑州 |
隋唐大运河(回洛仓、含嘉仓、通济渠洛河隋唐洛阳城段、通济渠洛河洛口段、洛口仓、通济渠汴河郑州段、荥阳故城、北宋开封东京城、通济渠汴河开封东京城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码头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商丘古城、通济渠汴河商丘济阳镇段、永济渠、百泉、百泉河、卫源庙、合河石桥、永济渠卫河鹤壁浚县段、黎阳仓、云溪桥、枋城堰、永济渠卫河安阳滑县段) | 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 |
丝绸之路(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 洛阳、三门峡 |
-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选):
《盘古神话》 | 《梁祝传说》 | 《牛郎织女传说》 | 《董永传说》 | 《木兰传说》 |
《豫剧》 | 《河南坠子》 | 《越调》 | 《四平调》 | 《宛梆》 |
《少林功夫》 | 《太极拳》 | 《太昊伏羲祭奠》 | 《黄帝祭典》 | 《朱仙镇木版年画》 |
《曲剧》 | 《大平调》 | 《大弦戏》 | 《怀梆》 | 《泥塑》 |
《重阳节》 | 《中药炮制技术》 | 《邵原神话群》 | 《汴绣》 | 《信阳民歌》 |
《唢呐艺术》 | 《板头曲》 | 《道情戏》 | 《目连戏》 | 《河洛大鼓》 |
《麒麟舞》 | 《汝瓷烧制技艺》 | 《马街书会》 | 《皮影戏》 | 《唐三彩》 |
AAAAA 级景区
所在城市 | 景区名录 |
郑州市 | 嵩山少林景区 |
洛阳市 | 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洛阳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洛阳市老君山-鸡冠山景区、龙潭大峡谷 |
焦作市 | 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青天河) |
安阳市 | 安阳市殷墟景区、红旗渠-林州太行风景区 |
开封市 | 开封清明上河园 |
平顶山市 | 尧山-大佛景区 |
南阳市 | 老界岭-恐龙遗迹园景区 |
驻马店市 | 嵖岈山风景区 |
商丘市 |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