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四川省情
一、四川概况
四川省,简称“”或“”,宋朝时在今四川地区置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又被称为“”。“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周礼·春官·天府》),即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用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论及的“天府”,主要指关中平原,并非今天的四川盆地。历史上,。”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天府之国”便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四川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部,,总面积48.6万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四川省辖,183个县(市、区),截至2023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68.0万人。四川境内汉语方言,主要包括官话方言、今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和今四川省境内的湘方言。
四川省,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按分为4类。属于。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四川便有了人类活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1935年6月,四川全省行政得到统一。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
二、建置沿革
四川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200万年前。四川,古为梁州之地。夏商时,巴人与蜀人逐渐发展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巴蜀二部族已分别于盆地东西建立奴隶制政权。
20世纪末在四川省发现全国面积最大的,遗址中有大量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罗家坝遗址和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置巴、蜀二郡,四川地区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秦王朝的建立,四川成为统一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由,距今已3000多年历史,,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
汉承秦制,四川地区除巴、蜀二郡外,先后新设置了广汉郡、犍为郡、沈黎郡、越西郡、汶山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以四川地区为中心设置了。
三国时期,蜀汉行政区划仍袭东汉,设州、郡、县三级。
隋朝得蜀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革全国行政区划,取消郡,保留州、县两级,对四川原有的州、县进行合并,以强化对四川的统治。
唐朝,四川地区行政区划几经变动。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四川地区分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
宋朝初年,四川地区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真宗时,重新划分四川地区为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分全国为11个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四川地区建行中书省,是四川建省的开始,基本奠定了四川的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元朝在汉中设兴元路,划归陕西管辖。元朝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明朝在行省制基础上加以改革,于原四川行省区划内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司法。同时,在四川推行里、甲、坊、厢制度,州、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在城市建立坊、厢,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西”,控制四川有两年时间。
清代因袭明制又略有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级行政组织,形成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政权机构。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在四川设置四川省,省界较明代略有一些变化。清代四川的行省制度经不断调整,规模较明代更完备,体制也更加健全。清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制度,从省到县,有道、府、州、厅、县之别,级别较多,隶属系统较为复杂。州与厅、有直隶于省而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有直隶于府而与县同级的府辖州和府辖厅。在州以下,又有县和厅之分。并且,上还有道,下还有土司、卫所、设治委员参杂其中。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南宋时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清末,四川省辖7道、15府、9直隶州、4直隶厅、13府辖州、9府辖厅、120县、6设治委员。
晚清时期,四川的区划有一些变化。一方面,开重庆和万县为对外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重庆开辟租界,四川门户洞开。另一方面,清王朝加强对四川西部高原少数民族的弹压和统治,清廷以平定巴塘为契机,逐步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改由清政府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权制度,以加强对原土司地区的控制)、“以流为主”的政策,建置州县,设置川滇边务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准备设置西康省,由于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辛亥武昌起义成功,清王朝颠覆,西康省的建省计划未能实现。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瓦解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省级政权。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武昌起义后第14个新建立的省级政权)。同年11月27日,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的政权最后瓦解。1912年3月11日,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组成统一的四川省政权—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
民国初年,四川行政区划分为省、道、县三级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道为监察区域,是省的派出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1913年,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又按其预订的“废省改道”计划,利用清王朝的道来控制地方,以道统县,把全川划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个道。1914年,又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后因军阀混战连年,各据防区,道已名存实亡,遂废。川西高原山地,清末拟建西康省未成。1912年,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川西高原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域,受四川省节制。1919年4月,“防区制”形成,四川境内各派军阀划区割据,各个防区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全川军令政令并不统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四川军阀易帜,根据国民政府令,1927年成立四川省政府。但号令不行,各防区的军阀仍各自为政。
1929年1月,刘湘击败杨森,占据杨森全部防地。刘文辉因援助刘湘得到刘湘永川以西防地,又兼并赖心辉的地盘。至此,四川成为“二刘”的天下。
1929年3月22日,四川省政府在成都成立,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各防区的军阀仍各行其是,省政府有名无实,省主席号令不行。
1934年12月21日,国民政府明令改组四川省政府。1935年2月10日,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1935年7月6日开始迁往成都。1935年9月1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在成都市督院街本部办公。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在四川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将全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单位,分辖各县,以控制地方力量。自此,近20年的四川防区制宣告结束,四川全省行政得到统一。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将部分中央部门迁至重庆。1938年10月,国民党将国民政府直属部门全部迁至重庆。1939年11月20日,改重庆市为行政院直辖市。1940年9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文告,将重庆定为“陪都”。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的中心,又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设在重庆,重庆成为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中心。
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第十七、十八行政区合并,正式建置西康省,驻地康定县。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西北、华东诸战场节节取胜。8月18日,国民党宣布重庆为“新行都”。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亲自部署西南作战。29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固守四川,确保大西南”的作战方针。
1949年12月27日,南北两线人民解放军会师成都,四川省会成都解放。
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十五军及六十二军各一部,奉命从川西及滇北两个方向,分几路向西昌进军。1950年3月27日,解放军抢占西昌飞机场,胡宗南于前一日从西昌飞逃台湾,西昌旋即解放。到1950年4月7日,连续解放会理、宁南、冕宁、德昌、盐边、盐源等18城。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彻底被歼,四川全境解放。
三、行政区划
- 四川省会是成都市。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21个地级行政区、183个县级行政区和3101个乡级行政区。其中:,市辖区55个,,自治县4个,民族乡83个。
四、地理环境
【位置和面积】: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3′、北纬6°03′—34°19′之间,东西跨度1061.6千米、南北跨度916.5千米。东连重庆市,南邻云南省、贵州省,西接西藏自治区,北接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2023年,。
【地质地貌】:四川地跨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4类,分别占全省行政区域面积的5.93%、3.52%、11.03%、79.52%。最高点位于康定市贡嘎山乡,海拔7508.9米;最低点位于邻水县御临镇文武村,海拔188米。全省平均海拔2598米,分级为低海拔区域、中海拔区域、高海拔区域和极高海拔区域4类,其中占全省行政区域面积的40.52%。
五、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 四川省耕地525.26万公顷、人均0.93亩,林地2538.71万公顷,草地960.71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7.21万公顷,湿地122.84万公顷,园地118.5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8.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6.70万公顷,其他用地243.13万公顷。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草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2.22%,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拥有全省林地的60.25%、全省草地的94.43%;全省98%的湿地分布在甘孜、凉山、阿坝三州地区;耕地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凉山、南充、达州三个市(州)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7.68%;凉山、成都、眉山三个市(州)园地占全省园地面积的39.85%;甘孜、凉山、阿坝三州水域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3.50%。
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66.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165.4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5.5%,比2022年减少1.9%;地下水资源量约540.0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15亿立方米;从省外流入四川境内水量909.40亿立方米,从四川流出水量2920.21亿立方米。境内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200余条,加上分布在川西北和川西南的沼泽,湖泊、沼泽总蓄水量约35亿立方米。;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径流量分布集中在6—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部分地区存在污染。
四川素有“”之称,共有河流8596条、大小湖泊417个,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16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29个,主要有。
,是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长江横贯全省,也是流经四川最大的河流。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又名川江或蜀江。
位于西昌市东南5公里,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
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其中,兽类231种,鸟类759种,爬行类120种,两栖类110种,鱼类246种和亚种。
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5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1种。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全省雉科鸟类2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
可供经济利用种类占全省动物种类50%以上,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
全省有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0余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3种。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野生果类植物100多种;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占全国的95%;全省有竹类18属164种,其中乡土竹种140余个、特有竹种73个,竹林面积、竹产业产值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矿产资源
- 全省发现矿产136种,占全国发现矿种数的78.6%,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0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1种,钒、钛等8种矿产资源量居。
- 钛储量占全国93%,列全球第一;钒储量占全国63%,列全球第三;钒钛原料产量占全国份额65%以上。
- 全省矿产资源特点:。
- 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组合配套好,是国家冶金基地之一;川南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是国家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
能源资源
全省能源资源中,水能约占75%,煤炭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约占1.5%。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的27.2%、31.9%,均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全省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其技术开发量占全省的80%。
有无烟煤、贫煤、瘦煤、烟煤、褐煤、泥炭等种类,全省煤炭资源保有量122.7亿吨,位于泸州市和宜宾市的川南煤田赋存了全省70%以上的探明储量。
四川盆地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7万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主要分布在川南片区、川西北片区、川中片区、川东北片区。四川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约10亿立方米。此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六、人口民族
户籍人口。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登记户籍人口9071.40万人、3163.85万户,其中男性4640.35万人、女性4431.0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72:100。户籍人口数居全国第四,仅次于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全省乡村户籍人口5511.5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60.76%;城镇人口3559.86万人,城镇化率为39.24%,上升0.38个百分点。全省出生登记和户口补录新增人口67.94万人,死亡和户口清理减少人口58.26万人,省内户籍人口净迁出省外6.01万人。
人口民族结构。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省少数民族629.54万人,占全省户籍总人口(下同)的6.94%,上升0.09个百分点。人口数量排前三位少数民族中:彝族355.25万人,占3.92%,增加6.16万人;藏族165.15万人,占1.82%,增加1.30万人;羌族35.19万人,占0.39%,增加0.22万人。
四川省56个民族都有居住,其中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土家族、白族、布依族、傣族、壮族等15个。
- 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乐山市、攀枝花市
- 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的木里县
- 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盐亭平武县
- 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 4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七、气候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全省分为。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 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西部高原则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气候资源总体特点:
- (1)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
- (2)区城间差异显著;
- (3)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
- (4)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是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八、方言
四川境内汉语方言,指通行于全省境内的所有汉语方言,以官话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话为主,同时含一些非官话方言。主要包括:官话方言,即是指狭义的四川方言,通行于今四川省境内的汉语西南官话方言,又称“四川话”或“四川官话”;今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今四川省境内的湘方言。此外,四川境内还有一些带有其他方言底层的地点方言。
四川境内的官话方言。四川汉语方言居主导地位的是官话方言,尤其是西南官话方言,分布在除九寨沟县以外的四川省全境,包括民族杂居地区,使用人口超过1亿人,最重要特点是。保留古入声和入声读阴平、去声的地区,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相近的方言,也是西南官话。四川境内官话主要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区,少数属灌赤片区,个别点属贵昆片区和黔北片区;按入声分类,则划分为入声归阳、入声归阴、入声归去和入声独立4个片区。从方言分区来看,重庆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
四川境内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客家方言和湘方言。四川客家方言与广东客家方言较一致,四川客家话也被称为“广东话”或“广东腔”;分布在全省49个区市县,分川西、川东南、川西南和川北4个小片,集中小片呈方言岛形态。湘方言主要是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早期“湖广填四川”入川的湖南籍移民带来的,分布在四川盆地中部、东北部,散布在沱江、涪江、嘉陵江和长江沿岸的40余个区市县,入川湖南话大致形成老派湘语、新派湘语和川派湘语3种类型。
四川境内带有其他方言底层的地点方言。四川人所称的江西话、福建话、安徽话,就是带有其他方言底层的地点方言,多零星分布在四川中部一带,其形成与历史上大量来自江西、福建、安徽等地的移民有关。这些地点方言使用范围不大,使用人口不多,有的甚至只在某些乡镇、某个村使用,其声韵调系统多数与西南官话保持着相当大的一致性。
九、风俗文化
川剧: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清时期,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它以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等声腔体系为基础,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色。川剧脸谱也是其一大特色,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2006年,川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贡灯会:自贡灯会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活动,尤其在春节期间最为盛行。2008年,自贡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四川竹琴:源于道观音乐,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后由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四川竹琴的曲目丰富,唱调优美,音韵和谐,经典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等。2008年,四川竹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江号子: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是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川江号子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等特点,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古蜀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蜀绣以针法细腻、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而著称,常用于制作服饰、屏风、挂画等。蜀绣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编技艺:一种利用竹子编织成各种实用品或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四川的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篮子、筐、席、扇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精美的装饰品。2008年,四川竹编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蜀锦以其独特的图案设计与精湛的织造技艺,成为了中国丝绸艺术的瑰宝。蜀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贡龚扇:自贡龚扇是一种独特的竹编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龚扇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包括选材、设计、编织等,最终呈现出细腻、精美的图案和造型。
羌年: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羌年的日期为农历十月初一,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共同推演而来。羌年庆典活动包括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等,是集信仰、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羌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绵竹木版年画:又称绵竹木板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是四川传统民间工艺之一。它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绵竹木版年画不仅展示了四川人民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追求,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酿酒技艺:四川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产地,酿酒技艺源远流长。四川的酿酒工艺独特,从选料、发酵到蒸馏都有严格的要求,生产的白酒品质优良,享誉中外。2008年,四川白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火把节: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申报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菜:以川菜为代表的美食文化在全国享有盛誉,川菜以其口味鲜美、麻辣爽口、色香味俱佳的特点而著称。在四川的风俗习惯中,人们经常会选择川菜作为节日庆祝或聚会的重要食品。川菜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四川的一种文化习俗,代表了四川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美食文化。
十、5A景区
位置 | 介绍 | |
---|---|---|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 | 成都市 | 道教发源地之一,包含青城山(以“青城天下幽”闻名)和都江堰(世界最古老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 | 乐山市 |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贤菩萨道场,以“雄、秀、奇、险、幽”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闻名。 |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 阿坝州 | 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六绝著称,被誉为“童话世界”和“水景之王”。 |
乐山大佛景区 | 乐山市 | 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高71米),唐代摩崖造像艺术的代表,三江汇流处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
黄龙风景名胜区 | 阿坝州 | 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以钙化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和“人间瑶池”彩池景观闻名。 |
汶川特别旅游区 | 阿坝州 | 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文化主题景区,包含映秀镇、水磨古镇等,融合自然风光与抗震纪念意义。 |
北川羌城旅游区 | 绵阳市 | 以“5·12”地震遗址、羌族文化体验为核心,包含地震纪念馆和吉娜羌寨等特色景点。 |
阆中古城旅游区 | 南充市 | 中国四大古城之一,2300多年历史的“风水古城”,保留明清建筑和三国文化遗迹。 |
稻城亚丁景区 | 甘孜州 | 被称为“香格里拉之魂”,以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神山及高山草甸、海子景观闻名。 |
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 | 广元市 | 因李白“蜀道难”诗句闻名,以险峻的剑门关、古蜀道文化和三国历史遗迹为特色。 |
邓小平故里旅游区 | 广安市 | 展示邓小平同志生平及红色文化,包含故居、纪念馆等近20处纪念场所。 |
四姑娘山景区 | 阿坝州 | 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以四座雪峰(幺妹峰等)及高山峡谷、原始森林景观为主。 |
碧峰峡旅游景区 | 雅安市 | 以峡谷、瀑布和熊猫基地为特色,森林覆盖率达95%,被称为“天府之肺”。 |
光雾山旅游景区 | 巴中市 | 以秋日红叶和喀斯特地貌闻名,有“九寨看水,光雾看山”之说。 |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 甘孜州 | 亚洲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可近距离观赏冰瀑布、温泉和雪山景观。 |
安仁古镇旅游景区 | 成都市 | 保存完好的民国风情古镇,以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等历史建筑群为特色。 |
十一、著名人物
大禹:夏朝开国君主,传说生于四川阿坝州,以治水“三过家门不入”闻名,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制度,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李冰:战国时期蜀郡太守,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其治水智慧至今影响深远,被尊为“川主”。
落下闳:西汉天文学家,创制《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被称为“春节老人”。其浑天说理论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为《太玄》《法言》。其思想融合道家与儒家,被誉为“西道孔子”。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鞠躬尽瘁”著称,治蜀期间发展农业、改善民族关系,其政治智慧与忠诚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武则天:中国唯一女皇帝,生于四川广元(一说山西文水)。执政期间开创殿试制度,推动经济与文化发展,对唐代盛世承前启后。
苏轼: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山人。其诗、词、散文皆成就斐然,开创豪放词风,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
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被誉为“赋圣”。
卓文君:汉代才女,以《白头吟》中“愿得一心人”传世,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
袁天罡:俗作“袁天罡”,是隋末唐初的玄学家、天文学家。尤其擅长星象学和占卜。他的著作《推背图》被誉为“预言之书”,书中通过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许多历史事件袁天罡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秦九韶:他是南宋著名的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陈寿:三国蜀汉时至西晋官员、史学家。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刘湘: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发展交通与教育,曾领导川军参与抗日。
杨锐:四川籍维新派人士,为变法牺牲。
刘光第:四川籍维新派人士,为变法牺牲。
张澜: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参与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
郭沫若:文学家、历史学家,新文化运动代表,作品涵盖诗歌、戏剧(如《女神》)、考古研究。
李劼人:现代文学巨匠,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巴金:文学大师,代表作《家》《春》《秋》,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影响深远。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四川广安人,对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影响深远。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十大元帅之首。
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晏阳初:平民教育家,推动乡村建设运动。
艾芜:现代文学代表作家,作品聚焦四川乡土文化。
沙汀:现代文学代表作家,作品聚焦四川乡土文化。